樊发稼 发表于 2009-12-07 20:45
“文艺评奖”琐议
樊发稼
如今各类文艺评奖恰如雨后春笋,多得不可胜数。是耶?非耶?议论纷杂。是之者力挺其必要性,认为评奖不失为激励文艺生产力的有效手段;非之者则认为一些评奖严重污染了本应是净洁的文艺空气,助长了某些人怀着私心角逐名利的不良风气,对高雅圣洁的文艺精神是一种亵渎;他们倒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主张取消评奖,而是希望对文艺评奖予以整顿,建立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以确保能够有效发挥评奖应起的积极作用。在下我正是这样想的。
评奖还是要的。但那种强奸民意、由少数人操纵、极尽暗箱炒作之能事的烂奖、丑(臭)奖,“评奖”其名,营私为实,则应予抵制、必须取消。不知始于何时,有的奖项的获得竟成了某些“主管部门”官员炫耀的政绩。于是某些文艺评奖程度越来越深地受到非文艺因素的干扰乃至钳制,于是实质上的跑奖、买奖几乎从地下堂而皇之地冒将出来,评奖几成某些钱、权势力的比拼。余尝闻,某权威奖项的组织者为了防止出现不正常的事先攻关,评委名单严加保密,只在评审会议召开前几日内才通知评委本人。在不知晓评委名单的情况下,某地主管官员带领一干人进京,将凡是有可能当评委的几十位专家悉数请来宴聚,送礼品、发红包,请求“关照”。……我作为多次国家级奖项的参与者,我深感,这样的强势“攻关”有时是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至于电影的某某奖,有人为了某部片子获奖,不惜巨量抢购登有选票的刊物,这种不正常和不正当的造假手段,早已曝光于媒体,贻笑于天下,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更奇的是,有的所谓大片、巨片,是专为某些类似嘎纳奖这样的国际奖项“量身定做”的。为此,可以耗数亿巨资拍摄,在内容主题、艺术形式和手法上一味迎合外国评委的口味,袒胸打斗,床上激情,不亦乐乎,与国人的审美接受习惯和欣赏趣味,堪为南其辕北其辙。
评奖之异化,诸种不良行径假“评奖”之名以行,件件桩桩,不说也罢。
卑以为评奖之不可废,指的是一般正常的正当的评奖。评奖的目的在于表彰优秀作品,鼓励创作者以创造性的智慧劳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怡人启智、激人奋发向上、陶冶精魂、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艺术精品,褒奖有才气、富有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为广大作者树立德艺双馨的艺术楷模。
古有“诗无达诂”说。对文艺作品有见仁见智之异是很正常的。文艺作品不像可触可摸的工业产品和商品,能以严格的国家标准检验,可准确称衡其重量质量。因此,我可以断定,审美眼光各异的评委、不同的评委班子,评出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如此说来,评奖的组织者如何选定评委成员显得至关重要。要郑重物色、认真遴选鉴赏水平高、无私心杂念、真正有一颗艺术良心的专家、敢于旗帜鲜明地抵制非文艺因素介入的、卓有高见的专家来担负评审重责。如此,方能评出相对比较公正的结果。严防那些徒有虚名、不义宵小、蝇营狗苟者流进入评委班子。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评审规范,健全评奖机制,比如要有严格的“回避”规则,凡与参评作品有种种“瓜葛”的人是不可以当评委的。
对作家、艺术家来说,我以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各种奖项。能得奖固然是好,总是对自己创作业绩的一种社会确认嘛。不得奖也大可不必太介意、乃至太过于沮丧,因为如上所说,由于评委“仁”“智”之异,未能入榜者未必意味着一定比获奖的差到哪儿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艾•巴•辛格于1978年在佛罗里达州得知获奖消息时说:“我的朋友们是常说,我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我从来没有想到人家会考虑到我,因为目前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家。……我很惋惜那些比我好得多的作家没有得奖。……其实,作家并非为了得奖而写作。获奖固然可喜,但并不能证明你就是最好的作家。”辛格的态度和看法,我深表赞赏和认同。
再回到对“文艺评奖”臧否上来。请容许我讲一个可能是极端的意思:假如我们无力整治评奖秩序,一任评奖中的歪风邪气肆虐,那还倒不如暂时取消评奖为好。说句有点“抬杠”的话:从前并无评奖而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几大名著,而有鲁、郭、茅、巴、老、曹、赵、孙诸大家,更不用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等灿若秋夜繁星的古代诗文巨擘了。
——原载200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
(最后一段发表时被删去,可能版面挤不下了吧?——发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