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作家系列》第二套丛书总序 顾建华
《中国寓言作家系列》第二套丛书总序顾建华
两年前,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为给会员办点实事,策划并编辑出版了《中国寓言作家系列》丛书,受到寓言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在大家的期待和支持下,第二套丛书即将面世,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本套《中国寓言作家系列》共计10本。分述如下:
陈必铮的《偷吃禁果的孩子》这本书囊括了一位年逾古稀、颇有成就的寓言作家28年创作的精华。作者步入中年后身患顽疾,但从此痴迷寓言,笔耕不辍;而且每一篇作品都经过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尤为可贵的是,他特别重视寓言的创新,他的作品是他自己观察生活、体悟人生的结晶,可以读出他自己的阅历、情感与思想;而在艺术上则是努力跳出寓言的旧模式、旧框框,有意识地向边缘文学靠拢,使寓言作品不断产生裂变。
吕金华的《金华寓言》这是一位中年作家寓言作品的集锦。翻读这部寓言集,我们不禁要为作者的才华赞叹。他认为,写寓言当效楚商之美椟丽珠,避郑人之喜椟弃珠。文面是美椟,要新、特、趣、雅,给人审美愉悦;寓意是丽珠,应深、高、独、正,导人意诚行智。这是很高的标杆,而他却身体力行了。他的寓言选材广阔,寓意深刻,形象多样,手法灵活,表现出作者目光之敏锐、思维之深邃、想象之丰富、知识之广博,以及运用寓言艺术形式之娴熟。
范江的《两道彩虹》作者是寓言界的知名作家,这部作品集展示了作者几十年来在文坛耕耘的丰硕成果。他的寓言、童话,融进了人文、科普知识,构思奇巧,用语精当,层层递进,意蕴深厚,很能启迪读者的心智。他把寓言和童话用诗的形式展现,便又多了几分独特的韵味。在附录中他的那些怀念父母的文字,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梁临芳的《小河马学拼音》这是一部目前尚不多见的寓言儿歌集。作者从山村小学教师起步,后又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始终坚持为儿童写作,发表的作品已有三千余篇(首)。他在创作了大量的生活儿歌、动物儿歌、植物儿歌……之后,别出心裁地把寓言和儿歌嫁接在一起,培植了寓言儿歌这一新品种。这些读来琅琅上口的作品,既清新、纯净,又醇香、丰盛,让孩子们可以在天籁般的吟唱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邱来根的《在翠屏山下起飞》邱来根是浙江台州市一所中心小学的校长,也是位寓言作家,已出版过四本寓言集。多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地把寓言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和同事们组织起翠屏山文学社,教孩子们学寓言、写寓言。本书收录的130篇孩子们的寓言习作,表明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意义很大。这些习作虽然难免稚嫩,却有着人们应该倍加珍惜的童真,这是成人作品往往难以企及的。在本书中邱来根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传授寓言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林乃聪的《童话是我的女儿》这是奉献给小朋友的童诗集。诗人素有“写童心和童趣的高手”之誉。他给女儿取名为“童话”。在这部童诗集里,诗人用女儿童话的眼光观察校园和家乡,用女儿童话的心理体验自然和人生,用女儿童话的口吻抒写情感和希望,处处闪耀着孩子的丰富活跃的想象,表现出孩子的纯真无瑕的心灵。孩童们读了会感到亲切,会滋养爱心和美德;大人们读了也会返璞归真,会远离物欲横流的喧闹世界,寻回失去已久的童心和童趣。
余师夷的《我们的图腾》这也是一本诗集。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却钟爱文学,曾有多部作品出版,第一套《中国寓言作家系列》丛书就有他的寓言集《小麻雀找凤凰》。该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关注,将被改编为动漫作品。这本诗集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特有的澎湃激情,感受到他年轻时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年老时愈加炽烈的对家乡、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不少诗篇让人过目难忘。本书还收集了作者创作的格言120条,凝聚着宝贵的人生经验,充满着智慧。
郭全的《湿地·沙漠·石油》这是石油作家郭全出版的第10本书,是他40年石油生涯的散文结集。作品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我国石油工业和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处处彰显着人格力量和生命价值。其中关注自然的系列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关怀意识和对人类无度开发的反思。
谭旭东的《文学批评之维》作者是位富有才气而又刻苦勤奋的诗人、文学评论家;虽然年轻,却已著作等身,名扬文坛。这部新著系他的科研项目《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的结题成果。它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新颖独到的理念,周密深入的分析,表述了作者对当代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经典、文学教育、新诗欣赏与写作、中国文学的三大奖以及新世纪的散文、诗歌、小说创作和文坛热点等问题的真知灼见。作者尤其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很多见解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王行通的《人生浅读》作者是位自学成才的乡镇领导干部。他只读过小学,但平时喜爱读书、看报、做笔记,通过进修达到大专文化水平,还发表过一些文章和寓言作品。2008年退休后,他把几十年来摘抄的名人名言、箴言警句,乃至文史资料、养生要语整理出来,编著成《人生浅读》一书,希望这些激励自己一生、陪伴自己成长的格言、警句和资料,能够让读者们分享。
本套丛书虽然体裁、题材、内容、写法不一,但它们都是我会会员的心血之作,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道德的训示和审美的享受。浏览之后,我获益匪浅,感触良多。限于篇幅,这里仅谈两点:
一是丛书中的寓言作品引发我的关于寓言中究竟要不要点明寓意的看法。
大家知道,伊索寓言大都是在讲了一个故事之后(也有在之前或之中的)要点明寓意。现在很多寓言作者为了走出伊索的套路,不点明寓意,让读者自己从寓言形象中去思索、挖掘寓意。这样的写法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在寓言中点明了寓意,常常会束缚读者的思考,局限作品的价值;而有些寓意明显的寓言,点明了寓意,又成了画蛇添足。如本丛书里《金华寓言》开篇《一粒尘埃空中飘》中的三则寓言,都没有点明寓意,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遐想不已;如果点明了寓意,就会大煞风景了,而且也未必能把意思说得清楚。
但同样是本丛书里的寓言作品却告诉我们,这不能因此而否定伊索的“套路”,有些寓言还是需要点明寓意的,甚至可以说它的精粹之处正是那点明寓意的几句话。如《金华寓言》第二篇《尺的启迪》、第三篇《圆规三立》中的七则寓言,格言式的结论恰恰是作者的画龙点睛,让人回味、促人深省;如果不点明这层寓意,读者不一定能像作者那样梳理出如此犀利、深刻的思想,作品就会大为逊色。形象虽然大于思想,然而,形象中所蕴含的思想,特别是哲理性的、前瞻性的思想,并不是轻易能够认识和把握的,更不是轻易能够用警句那样的语言精辟地把它提炼、揭示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很多寓言中点明寓意的语句要比它所描述的形象、所编织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可见,寓言作品的优还是劣,老套还是创新,不在于表面形式上的是否点明寓意。
二是关于指导中小学生学写寓言的问题。
从《在翠屏山下起飞》的学生习作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学写寓言,非常有利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不仅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智力结构的完善,对于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本会有许多作家,如张鹤鸣、洪善新、杨明火、范江、吕金华……等人,都热心于寓言教育,在这方面作出很多贡献。本会为鼓励对中小学学生的寓言教育,从2008年起设立了学生会员,现已有50余名成员。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寓言作家从事寓言教育的工作,有更多、更好的学生寓言习作面世。
最后我还要占用一点篇幅感谢我会的副秘书长、资深编辑刘岚。她不但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为《中国寓言作家系列》丛书策划、组稿,而且对每一本书,都不止一遍地逐字逐句审读、修改过,并写出很有见地的初审报告。没有她的辛勤劳动,这套丛书也许很难顺利地和读者见面。我会正是有了像刘岚、余途、冰子、侯建忠、晓舟、筱枫、石飞……这样一批无偿为大家做事的热心人,才能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我国当代寓言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和繁荣。特借此机会向他们致敬!
《中国寓言作家系列》丛书在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将不定期地出下去,我们相信一定会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2009年8月15日于上海
(本文作者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祝贺《中国寓言作家系列》第二套丛书出版!
zhuhe.
祝贺出书的作家:victory:
首先,向热心为本套丛书作总序的常务副会长顾建华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再向参编本套丛书的十位作家表示热烈祝贺!
{:2_41:}
祝贺
向顾建华老师、刘岚老师等为本丛书付出辛劳的各位老师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与各位寓友同喜!
向顾建华老师、刘岚老师等为本丛书付出辛劳的各位老师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与各位寓友同喜!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11-14 09:29 ↶
金华,这长时间没上论坛了,忙啥啊?
哦,近段受托编一本故事集,时间很紧,12月要交稿,所以上论坛的时间相对少了,每天虽然都上来看看,但发言少了些,等忙完这本书,时间就多些了。
reliezhuhe!
哦,近段受托编一本故事集,时间很紧,12月要交稿,所以上论坛的时间相对少了,每天虽然都上来看看,但发言少了些,等忙完这本书,时间就多些了。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11-14 09:46 ↶
顾会长说:“我们不禁要为作者的才华赞叹!”诚哉,斯言!:victory: :handshake
现在书还在印刷厂哩,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读到。我的那本40万字,六个部分,600多则寓言,12幅插图。内容接排,每页排了900多字,有400多页。是从我写作寓言20年发表的1000多则寓言中选出来的。
是从我写作寓言20年发表的1000多则寓言中选出来的----哇,金华写的多我一倍:victory::handshake
但叶老师寓言的高度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啊!写得多只为混几文稿费罢了……哈哈
吕老师产量高呀!
算起来20年1000则,也就平均一周一则,怎能摊一个"高"字呢?
:victory:
感谢顾建华老师、刘岚老师为这套丛书所付出的心血。
祝贺出书的作家
祝贺出书的作家:victory: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