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
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沉潜而后成——读刘爱梅《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 2009年10月22日 11:19 来源:海南日报刘爱梅的《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首先,该书以其独辟蹊径的见解显示了创新性。创新是科学著作的生命力,是科学著作的价值所在。本书一方面将虎与风俗、文学构成有机的整体,让人们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在动物形象研究或者风俗研究、文学研究上都是独创;另一方面按照文学体裁产生的早晚、并按照同一体裁的作品创作的时间顺序,结合社会历史的进程进行论述,让人们了解它们的发展以及发展的背景、动因,这也是独特的。书中许多观点独出心裁,诸如对风俗的看法,认定“风俗是在一定的期间、一定的人群中流行的融铸着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现象”。认为一般学者常用“民俗”一词,将“民俗”局限于“下层民众”、“劳动人民”之俗,是不妥当的;因为“民间有其独特的风俗,正如贵族有其特殊的风俗一样。可风行于全社会的风俗,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同样遵从的”。由此提出“应该用‘风俗’,而不宜用‘民俗’来概括风行于全社会的习俗”。又如对风俗特点的看法,“一般学者所说的广泛性、历史性、阶级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等,风俗有之,其他一些事物也有”,不足以成其为特点;它揭示了风俗独具的三个特点:一为依附性,即每种风俗都依附于某人某事,或某物某事,或某种信仰,是它们所生发的;二为复合性,许多风俗都是复合的,一种风俗中兼有其他一些风俗;三为强大性,其粘着力极其强大,“将每个人都紧紧地粘住,人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它”。由虎与风俗,它还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凡是为许多人所崇敬、所畏惧或既敬且畏之物,总会引发某种风俗;其崇敬、畏惧或敬畏的程度越高,引发的风俗便越多、越普遍;无论何种依附于物的风俗,都是人们企求凭藉物的超自然力来维护美好生活。”所有这些,可谓匠心独运。
其次,该书以其完整周密的论述显示了全面性。从虎本身的特性到中华虎自古迄今的情况,从古人对虎实际的与怪异的认识(包括起源、生育、种类、形体、活动、气性、饮食、功能、变化等)到古人对虎的态度(畏惧、尊崇、斗争、驯养等),从关于虎的信仰风俗(图腾、自然与祖先崇拜、迷信、宗教),经济风俗(物质生产的采集、狩猎、渔业、畜牧业、农业、手工业、林业、矿业、科技、现代化工业,生产服务业的商贸、运输、金融、信息业,消费生活的饮食、服饰、居住、行旅),人生、人际风俗(婚姻、诞生、养育、成年、丧葬,亲友的家庭、亲戚、朋友,政治),文艺风俗(美术、歌舞、游艺、戏曲、其他文艺)到节日风俗、其他风俗,从描述虎的神话(自然性神话、自然社会性神话、社会性神话与综合性神话),诗歌,鬼话(虎鬼、虎伥),怪话(虎精怪、其他精怪与虎),传说(族源、人物与风物),小说(虎害人、人斗虎、人虎情与人虎婚),宗教故事(巫话、佛话与仙话),寓言(文人寓言、民间寓言),到一般故事(人斗虎、物斗虎与人虎情)、其他故事,方方面面都论述到了,绝无蜻蜓点水之憾。
再次,该书以其大量翔实的资料显示了丰富性。全书选录的资料十分丰富,古代有关虎的代表性资料,囊括无遗。有典籍记载的,有口头流传的;有汉族的,有少数民族的: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有。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根基,是科学理论成长的土壤;资料很少,是难以从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的。实践出真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搜集资料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对此,著者有着明确的认识,因此不惜苦下功夫,从数千年来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从各族传道的多种多样的故事中,广泛、深入地寻觅、采录。这样,便为本书的创新性、全面性提供了广阔、坚实的基础,著者为此花了七、八年时间,锲而不舍,才取得了如此成果。在当前学术界弥漫着浮躁风气的情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彭京宜)
(刘爱梅《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现在离虎年越来越近,获奖作品也该有“用文之地”了,不知联系发表的事宜办好没有?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