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邹海鹏 发表于 2009-10-31 18:47

向钱老致敬!!!

中新网10月31日电 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于今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学森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就在今年8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上,98岁的钱老还特意发来贺信。而温家宝总理也在8月6日专程登门看望了钱老。当时的钱老精神不错,并与坐在床边的温总理亲切谈话。

虽然年事已高,但钱学森每天都还坚持翻阅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当日,钱老还对总理微笑着说“我活到100岁”,并在回忆自己留学归国经历后表示,“在中国,比在国外更有发展和成就。”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49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是根据其《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同年,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顺利完成,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钱学森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一生所获荣誉无数。其中包括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其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今年9月10日,在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总政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学森简历

早期生活和教育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14年,因父亲赴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钱学森离开杭州到北京。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5年8月,钱学森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1908年,美国决定退还1901年为八国联军赔款余额,中国政府决定以此费用派遣留美学生),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专程到加州理工学院求见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教授,征求进修意见。冯-卡门建议钱学森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进修。同年秋,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冯-卡门。

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本应在加州理工学院任职20年,最终成为和物理学家戈达德教授齐名的火箭科技领域美国的领军人物。就在到加州理工学院后不久,钱学森被马利纳、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包括帕森斯等人关于火箭技术的想法所吸引。在学院,因为工作的危险性,他们赢得了"敢死队"的美誉。

留美生涯

1943年,钱学森和其他两名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成员以喷气推进实验室之名起草出一份文件,建议军方开发导弹,以回应德国的V2火箭。他们的成果是1944年出炉的“列兵A”导弹,和后来的“下士”、“WAC下士”等导弹。二战期间,他是众多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之一。

二战后,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并被授予上校军衔。他和冯-卡门被军队派到德国考察战时空气动力学研究。钱学森调查了研究设备并拜访了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和鲁道夫-赫尔曼(Rudolph Hermann)等德国科学家。冯-卡门如此描述钱学森:“在36岁的年纪,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为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期间,钱学森正在设计一架洲际太空飞机(田氏1949号太空飞机)。他的工作启发并诞生了X-20 Dyna-Soar号太空飞机,并促进了日后航天飞机的发展。

1947年,钱学森与著名的声乐家蒋英结婚,她是蒋百里和其日本妻子的女儿。蒋百里是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高级军事专家。

五十年代,钱学森申请成为美国公民,此后不久,他就被控告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安全审查被判无效。美国联邦调查局在1938年从美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中找到他的名字。在他发表声明后,美国政府将他关押在长滩边的一个孤岛上。海军部副部长Dan Kimball竭力将钱留在美国境内,他说“这是这个国家所作的一件愚蠢的事......我比他更像一个共产分子,是我们把他逼走的。”

钱学森成为中美之间五年秘密外交和谈判的课题。在这段时间内,他实际是被软禁在家里。钱感觉到他自己同美国移民和归化署之间的冲突,包括一次由于携带机密文件而被捕,而这些文件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对数表。在这期间,钱得到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同事们的支持,包括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Lee DuBridge——他坐飞机到华盛顿为钱辩解。加州理工学院委托律师库珀为钱学森辩护。后来,库珀说,“(美国)政府批准将这位天才——科学天才——送给中国政府,让他们利用他的智慧,这是本世纪的悲剧之一。"

回到中国

1955年,中方以释放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为条件,才使得钱学森可以带着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回到中国。他一到达,马上就投入了中国导弹计划的研究工作。钱森在离开美国时,刻意将他的研究资料留了下来。

1956年,钱学森牵头建立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chanics),他用自己在美国所学的知识来对中国的工程师们进行培训,他还对这项中国计划的基础结构进行了重组。一年之内,钱学森又向中国政府部门递交了一项关于建立弹道导弹计划的建议书。1956年底,这项建议就被采纳并且钱学森被任命为这项计划的第一任总指挥。

1958年,钱学森完成了东风导弹(Dongfeng missile)计划,并且在1964年试射成功,这比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弹测试要早。钱学森的计划也使得后来影响较广泛的蚕式导弹(Silkworm missile)得到发展。钱学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多贡献。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Department of Mechanic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的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建立的一所新式大学,旨在为中国的经济,国防建设和科技教育方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1958年,钱学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20世纪90年代早期,加州理工大学还为钱学森提供了一个档案柜以保存他的研究资料。起初钱学森并没有接受,但是过去的同事说服了他。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早期藏书,剩下的一部分则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收藏。在他的好友 Frank E.Marble帮助下,钱学森最终收到了他的杰出校友奖章,Frank E.Marble把奖章带到中国,在一次盛大的仪式上将奖章交给了钱学森。在中美两国外交正常化以后,钱学森还接到过美国的邀请。但是钱学森拒绝了邀请,因为美国政府只肯为扣留他支付赔偿,但拒绝为此道歉。

1991年,钱学森退休,此后在北京过着低调的生活。

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10月成功地将“神舟五号”送入太空的“长征”火箭便是在钱学森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在医院的病床上,钱老通过电视观看了中国首个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射过程。科幻小说作家亚瑟·C·克拉克在其作品《2010:奥德赛二号》中,将其中的一艘中国飞船以钱学森的名字命名。


晚年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年开始,钱学森呼吁对中医、气功和“特殊人体机能”等进行科学研究。有人认为他并没有研究过气功,只是说过人们应该考虑以科学的方式广泛推广与练习气功。

2008年,钱学森被授予《航空周刊与太空技术》年度人物。这个奖项并不是一种荣誉,而是对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对航空事业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的一种评价。

2008年,凤凰卫视将钱学森称为中国11位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9-10-31 21:29

致敬!

黄岩石 发表于 2009-11-01 06:41

钱老使中国人值得自豪!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1-01 07:37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
2009年11月01日 05:12南方都市报

昨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一生传奇,成就卓著,荣誉无数,国人引其为科学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与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朴素信仰,怀尖端科学造诣而穿越政治的波诡云谲,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居功至伟。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巨星的陨落,当为国人深切缅怀。

在高深的科技领域之外,晚年的钱学森为公众所铭记,还源于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秉直建言。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总理温家宝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钱学森的一生,其实就可观照这个“出大师”的中国难题。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一生的道路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在北师大附中的中学六年,另一个就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求学历程。自由的学风,创新的欲望,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环境,使他在大学毕业数年后,就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今天人们缅怀钱学森,把他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当成主线。但这绝不是唯一的线索。因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仅仅凭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不可能造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作为国人典范的钱学森,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其次才是民族和国家的功臣。他必定是在天赋之余,得到了一位科学家成长所适宜的土壤和空气,才有机会成为后来的科学巨星。因此,他的成才之路和感同身受,才更值得世人倾听和冥想。

这个解开了无数尖端科技难题的科学大师,把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大师的问题抛给了公众。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要向大家讨要一个未知的答案,甚至,或许答案就在他的心里,而这不过是晚年钱学森的一句浩叹。2006年末,总理温家宝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以钱老的这个问题求教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答案是“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了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如此种种,不知钱老是否满意。

而就在钱学森提出大师问题之后,还有更多关心教育、关切国运的人士求解。他们说,大师的心灵一定是自由的。他会顽固地、习惯性地怀疑权威。无论何种模式的灵魂塑造、思想灌输,都必同于对大师的戕害。他们说,大学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后,是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创造的扼杀,是权力通吃对大学的污染和毒化。至于,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几乎就是对“中国何以不出大师”这样务虚的发问最直白的回绝。

一位科学老人的逝世,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相问,衍化成我们绵长的思索,而真诚无疑应该是后人缅怀的起码前提。钱学森把他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献给了这个国家,他没有理由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去向和前途。当我们民族的智慧足以向月球迈步,如何“出大师”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应该在智力范畴内去读解,而更应该在历史正义和现实政治中去敲问。“出大师”不过是对钱学森晚年良苦用心近乎功利的概括,而记住这个问题、思索这个问题、解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寄寓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接续他对家国的赤子情怀。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09-11-01 13:29

致敬!

老许 发表于 2009-11-01 16:45

老许向钱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