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18 10:28

关于粮票的一二往事 樊发稼 

我在网上搜索一下鼎华兄,看看他又出了什么书.意外发现发稼兄发在《福州晚报》上的此文,读后感叹万千:P

关于粮票的一二往事
   
    在衣食无虑的今天,每每忆及近半个世纪前“困难时期”的一些往事,总觉得是一场奇异怪诞的梦。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了。  
    那时,我在北京管庄玻璃陶瓷研究院当技术员。一天,去副食店打酱油。路上偶一低头,忽有一张粉红色的小纸片进入我的视野。啊,这分明是半斤粮票!四顾无人,我便迅速拾起握在手中。突然的惊喜,竟使我浑身微微发颤。  
    要知道,这半斤粮票,意味着可以换来五个金黄色的无比香甜可口、足以令人垂涎的小窝头啊———尽管这是我这个南方人先前最不爱吃的东西。  
    记得当天晚上,我还郑重其事地修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崇明家乡,向父母亲报告了我拾到半斤粮票的事,让二老分享儿子的快乐。  
    那时候粮票比钱更珍贵。尽管我工资不足50元,但迫于难熬的饥饿,一次出差沈阳时,我居然肯出四块钱,在街头“买”过一斤粮票!  
    在那“困难”的几年,一年十二个月,最受人们青睐的是2月,因为这个月只有28天,这就意味着这个月的粮票,就比其他月份“多”出二到三天的定量啊!  
    1960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我的好友王鼎华(作家,笔名王鼎,原《体育报》副刊编辑,曾任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从城里到管庄来看我,我便留他在单位食堂用餐:一碗稀粥,两个“金银卷”(用豆渣和玉米面做的花卷),一个两毛钱的“甲菜”。鼎华边吃边说:“真香真香!”两天后,接到鼎华一封信。打开信笺,掉出一张粮票来。我的这位好朋友在信上写道:“想来想去,那顿晚饭花的半斤粮票,还是应当还给你。”   
    至今想来仍令我感慨万端、困惑不已的还有这么一件事:1961年10月初,我从北京东郊管庄奉调到西郊百万庄建筑工程部报刊编辑部当编辑,临走那天中午,领导和同事们浩浩荡荡为我送行,气氛十分热烈,送行队伍快到42路车站时,一位同事悄悄把我拉到路旁,低声说道:“你借我的半斤粮票还没还我呢。”我说:“我早已还给你啦。”并说出还他粮票的时间和地点,当时有谁谁谁在场。但那位同事极为坚定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你肯定记错了。”既然如此,抑复何言!我遂果断地掏出一斤粮票交给他,他接过往兜儿里一装,竟毫无“找”还我半斤的意思。  
    呜呼,半斤粮票!  ———看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极度匮乏,有时难免会导致人性变形,人情扭曲。

○樊发稼  

余途 发表于 2009-10-18 10:32

粮票现在可是稀罕物种,属收藏品。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18 11:17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09-10-18 11:21 编辑

王鼎华,1936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寒,小学毕业就失学,到苏州一家米店当学徒。解放后重新上学,就读的都是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的师范学校。1960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体育报社当编辑、记者,1971年调到国家体委机关工作,历任国家体委党组秘书、宣传司副司长、政策法规司司长等职。1997年退休。

     在长期从事体育行政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业余写作。主要作品有: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第三女神》(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游记《在世界屋脊旅行》、长篇传记《共和国体育元勋》、人物特写集《中国体坛大聚焦》,以及个人作品集《元帅之后有猛将》《品读国球》等。

   鼎华兄是个好人中的好人,诚挚,实在,身居高位不忘友,当官不忘写作,低调一生!发稼与我共此友,幸甚!:handshake

马长山 发表于 2009-10-18 12:43

听说上海有半两粮票。
我家里还有不少,作为文物。

黄岩石 发表于 2009-10-18 14:43

本帖最后由 黄岩石 于 2009-10-18 14:50 编辑

我对孙子说:“你们已经无法真正理解什么叫幸福了。”他接受不了。那时期过来的人,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我也有那时期保存下来的粮票,父亲是农民,家里本来没有粮票,也是捡到的,舍不得用,看来我也有文物了。樊老讲的可句句是真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只有十来岁。一次,母亲叫我去食堂买饭,食堂卖饭的大概欺我人小,没有把饭称足够。饭拿回家里,父亲一眼看出,饭数量不足,硬说我偷吃了,好在母亲相信我,使我免于挨打。《谁在乎几粒米饭》这则寓言,便是我对那时期的有感而发。但愿天下人在乎每一粒米饭!

樊发稼 发表于 2009-10-18 20:33

谢谢蝉爷将我不知写于何时的小文贴出来示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我们还是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现在都变成古稀老叟了。说来令人唏嘘!49年前某个星期天,我和鼎华相约在北海公园玩一天,他要我从食堂里买一点“精彩的”带去作午餐,我记得我带的是并非全是玉米面做的窝头(可能掺杂着豆渣),再就是几块劣质咸菜
……
哈哈,这个寓言论坛倒有点像茶馆了,茶客多多,很是热闹。
不过偶觉得还是多围绕寓言这个中心谈比较名实相符,不知蝉爷以及众位客官以为如何?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18 20:41

寓友之家
——有啥说啥,谈天说地,欢迎提意见,欢迎灌水!

这专栏就是寓言人的茶馆: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09-10-18 23:40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09-10-18 23:46 编辑

我记得很清楚,七十年代初的时候,粮票已经不那么值钱了——一角三至一角五便可买一斤粮票;再后来跌到一角。

桂剑雄 发表于 2009-10-18 23:45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09-10-18 23:47 编辑

不过偶觉得还是多围绕寓言这个中心谈比较名实相符,不知蝉爷以及众位客官以为如何? ——樊发稼

这篇大作的结句:“看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极度匮乏,有时难免会导致人性变形,人情扭曲。”就是典型的“寓言笔法”!:victory::lol

樊发稼 发表于 2009-10-19 05:23

谢谢剑雄点评!

晓舟 发表于 2009-10-20 09:23

粮票现在可是稀罕物种,属收藏品。
余途 发表于 2009-10-18 10:32


我也收藏了一些:)

晓舟 发表于 2009-10-20 09:24

寓友之家
——有啥说啥,谈天说地,欢迎提意见,欢迎灌水!

这专栏就是寓言人的茶馆:victory: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18 20:41


还是茶馆热闹啊: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