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谢炳琪 发表于 2009-10-11 21:42

此情只待成追忆

此情只待成追忆
──悼念彭文席先生

谢丙其

    2009年5月27日,除了天气炎热,我没有觉得任何特别征兆。晚十点多,突然接到著名作家张鹤鸣老师的电话“刚才有《温州都市报》记者来电,要编发纪念彭老师文章。彭老师不久前已经去世了!”——我没有心理准备,被哽住了半天。
   
    当天深夜24时,又有《温州都市报》记者打电话采访我,说彭文席已经去世。我感到十分惊讶,10多天前的14日下午,我还陪同浙江日报副刊主编章瑞华记者去瑞安人民医院22层14床采访过他呢(当时章记者帮我们拍了照,后发表于6月5日《浙江日报》副刊《钱塘周末》)。当时彭老师虽然住院,但精神状态很好,有说有笑的,还送我们到电梯口。想不到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他就这样走了……当消息证实时,我顿感无比痛心。
   
    29日上午,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云周十八江村。彭老师的灵堂搭在路边,我代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温州市儿童文学学会、瑞安市儿童文学学会等单位和个人,敬献了四只花篮与三只花圈。此时,我顿感生命的凄美、苍凉,薄得惊心。大厅的门上挂着粗大的黑字,我赶紧把头扭开,我怕黑色的大字,将悲哀扩散。 另一个世界中——先生被冰冷的玻璃棺罩住了。灵堂前面,放着先生的遗像。这遗像真是太熟悉了,我感觉他像以往一样,特别亲切的眼神,是那样柔和地看着我,像是等着我说话。冰冷的棺椁对照着生动的照片,这强烈的反差,让我每看欲泪。
  
   以后,先生的音容笑貌,只能成为回忆了!在涌动的泪水中,我清晰地回想到与先生交往的昨天……
   与先生结识是在1987年在瑞安召开的温州市儿童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副会长。
得地利之便,我先后多次登门请教,获益匪浅。第一次拜访在1988年暑期,他住在飞云江边的2层楼,当时《小马过河》翻译成日文。他还送我日文版的《小马过河》。我写了篇消息《彭文席<小马过河>介绍到日本》,发表在当年7月30日的《温州日报》。后又在1989年《浙江教育报》发表《树老根弥壮》(与高振千合作),在1992年第6期《温州文艺》发表《作家剪影——老马彭文席》。此后,与先生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也成了《小花朵》的热心读者与作者。
   2004年我把将要出版寓言集《啄木鸟医生》清样请彭老师审阅,他帮助我对部分文字进行润色,鼓励我坚持业余创作。告诫我,为文须慎重。
   2005—2006两年,因著名作家张鹤鸣老师提携,我协助他主编温州市儿童文学作品选《鸵鸟的飞翔宣言》和《狮王种草》两书,我均约请彭老师支持。彭老师不顾年迈,乐意成全,分别撰写了寓言新作《钓鱼的老头》(四则)、《何处是家》(三则)入编。我明白,他是一字一句誊抄在方格稿纸上的。
    两年前,我在瑞安书城看到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马过河》连环画(附光盘),却被注明“张克明编著”。我当时非常生气,买下1套邮寄给彭老师,并打电话告诉他详请,他仅仅憨厚的笑笑。他写信与出版社交涉,对方补寄了样书和稿费。
    今年2月22日下午,在市儿童文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那天,我承蒙大家抬举当选为会长。他很乐意担任学会顾问,我把聘书郑重送到他手上。
    近年来,瑞安的儿童文学特别跃活,会员叶美红、雷本科都出版了自己的集子。出书前他们有意请彭老师题词,征求我的意见。我随意说:“很好啊!本地资源不利用可惜。要,抓紧,80多岁的老人说不定哪天……”,真想不到让我一语成谶!
    当然,本科随愿了。3月31日,我和雷本科去他家看望他,彭老师精神气色还不错。他为雷本科的新作《作文历程》题写“多读书,多思考,读思结合”,接着又为我题写“冰子寓言是给予儿童哲理的显微镜”,又为《瑞安儿童文学》报题词(详见该报第2期)。
    他和我相识20多年,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我是非常感激他的。近年来,他虽然年过八旬,但我并没有担心他的健康,见面时,仅仅劝他多休息。
  
    我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滋养人类的心灵。每当我们行走在路上,每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小马过河”的故事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语言的普适性,以及对人的激励,使“老课文”《小马过河》历久弥新,永葆生命的活力。不久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教育出版社随机邀请全国小学生对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打分,《小马过河》是三家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唯一一篇获得满分5分的文章。
  
    尤其在当下,更见其独特的价值。应试教育和严格管束,切断了儿童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令生命个体失去对自我的感知和省察。而老马的做法是让小马不要过分依赖间接的经验,而要直接面对生活的难题,从而获取属于自己的真实体验。实践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风险,老马明白,她想让小马也明白。更可贵的是她给了小马最重要的东西——尝试的勇气。理性而富有智慧的爱,使老马成为成功妈妈的原型。
  
    小马过河的故事,在很长的时间里都给我持续的激励。这是一篇难得的经典的文本,它的表达如此浅近直观亲切动人,而它所包孕的理念又充满了现代气息。据《光明日报》几年前的报道称,《小马过河》已被翻译成14个语种,对外年发行量达26万册。去年香港方面来信希望同意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中文教材。《小马过河》上世纪50年代入选的是小学四年级教材,现在一般是三年级了,时代在前进,儿童的阅读水平在提高。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我的耳边仿佛响起老马的教诲。

    《小马过河》与彭文席的名字,永远活在少年儿童的心中!

余途 发表于 2009-10-11 22:27

冰子有幸与良师有20年交往,会终身受益。

桂剑雄 发表于 2009-10-11 23:41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09-10-11 23:43 编辑

《小马过河》和其作者彭文席,是瑞安的骄傲!

晓舟 发表于 2009-10-12 13:32

《小马过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10-13 09:55

瑞安真是个了不起的寓言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