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05 08:19

有人认为改自邝金鼻寓言 《谁跑得最出色》的《蘑菇该奖给谁》“思想不健康”

《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李玉龙认为改自邝金鼻寓言 《谁跑得最出色》的《蘑菇该奖给谁》(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思想不健康”。你怎么看?

哪些课文“思想不健康”?2009-09-29

来源:东方今报 http://news.shangdu.com/112/2009/09/29/2009-09-29_220646_112.shtml
  
    和那些凭空捏造的“伪文章”不同的是,另外有一种被这些老师称为 “坏文章”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无作者无来源无发表时间的“三无产品”,这让研究者们连探讨对象都无从寻找。

  在资深语文教师冷玉斌看来,这些文章传递的多是“混乱的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念”,和那些“伪文章”相比,这些文章倒是看上去“真”了,但是,对儿童心理的错误引导更甚于前者。

《蘑菇该奖给谁》的不公平
  
    【典型课文】《蘑菇该奖给谁》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来源】改自邝金鼻寓言 《谁跑得最出色》,编者作为童话收入教材。

  【课文摘要】

  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兔妈妈问。“我跟乌龟赛跑。”小黑兔说。“我跟骏马赛跑。”小白兔说。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从篮子里挑出一个最大的蘑菇,“这是给你的奖品!”小黑兔问:“我今天得了冠军,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兔妈妈说:“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

  【诊断】

  第一:兔妈妈凭什么认定小白兔是敢和高手比,而小黑兔不是呢?如果小黑兔恰恰是乌龟们约过去的,而小白兔也只是偶然遇到骏马,并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说法呢?两个孩子都站在妈妈面前,可是妈妈眼里只有小白兔,这会给另一个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第二:高手,要高到什么程度?在跑步这件事上,对于乌龟,兔子是永远的高手,对于兔子,骏马亦是。若照兔妈妈的话,骏马回家也该被马妈妈批评了,真没出息,人高马大的跟兔子比什么?

  从现实意义上说,把乌龟和兔子、兔子与骏马弄在一起赛跑,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你自己。任何事情,如果尽力而为了,从整个一生来说,就绝不会失败……

  【医生】李玉龙,浙江 《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组长。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5 08:40

本帖最后由 wgidcw 于 2009-10-5 08:48 编辑

邝金鼻老师的这篇寓言不仅格调高,而且思想健康!
民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作为一个从事寓言创作多年的人,对这位李砖家的言论,只能嗤之以鼻——作者的这篇经典作品,显然不是为了阐明和谁比赛公平不公平,而是为了教育孩子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桂剑雄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5 08:44

本帖最后由 wgidcw 于 2009-10-5 08:49 编辑

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兔妈妈问。“我跟乌龟赛跑。”小黑兔说。“我跟骏马赛跑。”小白兔说。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从篮子里挑出一个最大的蘑菇,“这是给你的奖品!”小黑兔问:“我今天得了冠军,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兔妈妈说:“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
——我喜欢创作讽刺寓言,这篇作品如果让我写,可能才真会“思想不健康”,因为我可能会奖小黑兔,而不是小白兔:因为小白兔失败了,而小黑兔是冠军!:lol
桂剑雄

海星 发表于 2009-10-05 08:52

本帖最后由 海星 于 2009-10-5 09:36 编辑

思想上积极、上进,内容上健康、生动,完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10-05 09:23

:shutup: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5 09:23

按李砖家的说法,所有的文学都得取消---《红楼梦》也不例外!我不知道他是文学弱智,还是有意炒作!  ;P
——张孝成

邹海鹏 发表于 2009-10-05 12:36

任何文章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但我们更应该要挖掘文章的积极意义,显然,李主编过于求全,过于要求面面俱到了。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蘑菇该奖给谁》正如桂老师所解读的,正是为了激励和教育孩子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邹海鹏 发表于 2009-10-05 12:44

相关语文课文讨论还有链接:语文课本有几篇假文章?
http://news.shangdu.com/112/2009/09/29/2009-09-29_220647_112.shtml
(似乎,所有的童话、寓言、小说都要被定义为假文章了,呵呵。)

杨绍军 发表于 2009-10-05 22:34

我怎么觉的这位“专家”一点文学常识也不懂呀?真是弱智的可以呀!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06 07:57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09-10-6 08:06 编辑

不要过度指责教材美德教育

2009年10月03日 金羊网-羊城晚报
  
□王文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材编写也难免出错,需要不断地被指出并加以改进,尤其对一些常识性错误应及时修正。然而,必须清楚地看到,语文教材不是历史学,也不是生物学,更不是科普教材,它除了教会孩子学会字词、语法外,本身还有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如果过度指责教材用美德“绑架”孩子,未免矫枉过正。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文学。因此,在文学艺术上,允许故事化、趣味化、拟人化、虚构化。譬如“乌鸦反哺”的故事。虽然多数人认为乌鸦没有家庭,没有反哺。事实上,乌鸦是群居鸟类,小鸟照顾老鸟的反哺现象有,只不过反哺的不一定就是小乌鸦自己的“父母”。 再比如“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估计小学生也能看懂,这是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充满拟人化、寓言化的德化、童话故事等,恰恰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人,懂得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国爱民等。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百利而无一害。人们常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一个人的成长关键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如果等到脱缰再回来教化,就来不及了。

  事实上,我们恰恰是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做人的培育。教育不单是考试,更要让人学会思辨、做人和适应社会等能力。不要试图让孩子一进学校就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更要让孩子成为动手能力强、敢于担当、有素质、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失败几率。因此,万万不可将教材美德教育视为“绑架”。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6 09:02

按照李砖家的观点,那古代寓言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愚公移山都是假文章了,都应从课本中删除。噫!当今中国出现如此“专家”,真乃可叹复可悲也!
桂剑雄

黄岩石 发表于 2009-10-06 09:30

现在的语文教师往往被这样的砖家引领坏了.对语文教师的这培训那培训,就是缺少文学素养的培训.这就是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悲哀之所在.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09 08:28

王国信:小学语文绑架美德论是个伪命题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4日08:21  红网
  作者:王国信

  浙江3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咬文嚼字,挑出了课本里的刺,他们认为现在的教材充斥了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模凌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通篇都属于虚构。(中国广播网9月23日)

  话说的不错,这三位老师的确已经找到我国教改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要是可以就此提出意见号召大家“对症下药”或许将有一番大的作为。但是,这三位老师偏偏做出了一些画蛇添足的事情。

  这几位老师所提出来的有“刺”的课文,大部分是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他们认为现在课文里面极少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

  他们说:“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许多孩子不信服我可以相信,但是以美德过时这样的言论作为观点支持未免太站不住脚了吧?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越是潮流。美德怎会过时?过时的只是我们不恰当的教育的方式。三位老师说美德绑架了孩子们,我看是杞人忧天,这不过是当下教育者借助美德进行不适当的传播,如果冠以“美德绑架”有侵犯名誉的嫌疑。

  此外,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他们也很明显也受到“海派”影响,处处透露出一种美国式学派独有的“你有什么科学依据”气势,同时又有德国式的严谨,更有法国式的热情。针对童话寓言里面:“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的问题。言下之意大概是说:“童话寓言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如此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事实是绝不允许出现在课文里面的。

  如此说来爱徒生说什么“豌豆公主”,“美人鱼”都是扯淡,都是骗人,怎么可以谈得上是童话大师呢?因为他说的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胡话。

  其实三位老师找对了方向,大师却远远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们敢于挑刺,不过很大一部分成了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都要讲科学依据,那就没有了文学想象,也就没有了童话,寓言,因为根据常识,动物不能和人交谈,不同物种之间交流也是“鲜见”的。
  他们要求课文要与时俱进,那么几十年前的文章也要随着时代改动了吗?这难道就不是篡改吗?那么像《海底两万里》,《鲁宾逊漂流记》之类都想重新审视了。而且“三无”并不是就是垃圾,就没有上教材的档次,何必为了这一层“金”而无事生非呢。

  至于选教材要以常识为标准,看来很有道理,其实里面也有问题。就拿他们所列举的《检阅》一课以“波兰国庆早就已经改了近二十年了”为由要求改动课本。我在想,如果该文章写作与二十年之前,还有没有必要改?我想一个注释就已经足够了吧?

  我们习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世界,这造成了许多误区,也造成了中国儿童想象力的缺失。现在我们大呼美德绑架了孩子,我担心以后的孩子会不会缺少美德?教改还在摸索之中,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我们需要这三位老师这样的“挑刺者”来“找茬”。但是如果我的孩子真的被美德“绑架”走了,这或许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余途 发表于 2009-10-09 10:07

文学的问题要用文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像科学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样。
不过当文学人飞上月亮后,科学人才真正飞上了月球。

邹海鹏 发表于 2009-10-09 10:39

13#蝉亦戈
同意!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8-16 15:58

邝老师一路走好!

余途 发表于 2010-08-22 11:03

重读以上各贴。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08-22 21:43

大家的讨论让我想到了我们以前曾经经历的一次普通话过关考试,其中两个评委是从来不说也不会说普通话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