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尝试:叶澍和《量布裁衣》被写进寓言
本帖最后由 wgidcw 于 2009-10-16 09:11 编辑由于寓言的写法要创新,也由于我太喜欢叶澍老师的力作《量布裁衣》,便以此为题,新创了一篇寓言。承蒙《妙语》杂志的抬爱,这篇文章已通过终审,并将发表在2009年的第十一期的卷首上。
妙解谚语
量体裁衣
谚语出处 :《墨子·鲁问》
源 句:“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释 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量布裁衣
桂剑雄
1980年代,著名寓言作家叶澍先生,根据他身边的真实事例,创作了下面这篇寓言:
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
师兄接布,思忖:“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
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
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师兄却哭丧着脸,手中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
寓言里的大师兄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拿到布后,以为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就会万无一失,不去考虑师父给的布料究竟够不够做衣服,结果只做了两只袖子,让人看了沮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多年后,我与叶澍先生相见了,顺便问起了那一对师兄弟的情况。叶澍先生告诉我,说那位师兄因为受到师傅训斥,一气之下转行下海,跑去开了家生产和经营服装的公司,后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款;师弟尽得乃师真传,加之肯钻研,逐渐成为行内外公认的著名缝纫师——生活虽然无忧,但充其量仅仅只达到小康水平。尽管二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但师兄弟毕竟是师兄弟——发了的师兄不久前将服装生意做到国外,特地重金聘请师弟到他公司担任生产总监,一同到国外发展去了。
“不过,那位师弟也带出了两个徒弟。”叶澍先生告诉我说,“只是他带的这两个徒弟虽然技艺精湛并且各自开着店子,但二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听罢此言,我当即有了去找那两位小字辈的冲动……因为体型的原因,本人一直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而现在个体的缝纫师也似乎成了稀有职业。遂凭印象估摸着买了一段衣料,由叶澍先生引导,首先来到那个大弟子开的店子里。那年轻的缝纫师傅打量了我一下,问清了我所买衣料的尺寸后,便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说,我买的衣料不够。
我很失望,正想申辩两句,这时一旁的叶澍先生小声对我说,不妨到他师弟处去试一下。
非常高兴的是,他的师弟很热情,一边问我买了多少衣料一边拿尺去量,随后又量了下我身体的相关尺寸,非常爽快地接下了活计。
五日后,我去取新衣。经过一番试穿,我感觉这位小师傅的手艺的确很棒,因为他做的衣服不仅穿着合身,而且样式时新。
然而,当我离开店子的时候,却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位小师傅不满三岁的小孩和他养的一条宠物狗,竟都穿着用我的衣料做的新衣服。
我很奇怪,既然这两位小字辈是出自同一师门,为什么一个说我的衣料不够拒绝接活,一个却有多余的衣料呢?
于是,我把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疑虑说给叶澍先生听。叶澍先生听后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我明白那位师兄为什么说你的衣料不够了——因为他也有一个和其师弟一般大小的孩子,所不同的是,那位师兄养了两条宠物狗。”
哈哈,有意思,老桂别出心“裁”:lol
是编辑刚告诉我的,因为怕通不过,所以,事先不敢告诉蝉爷。:loveliness:
-----几年前,有一个省的省级领导在一次会议上,开场白便是一个寓言故事。他说:《量体裁衣》的故事在座的各位想必都知晓,我要讲的是《量布裁衣》。注意,是“量布”,不是“量体”,这个寓言故事不长,我一字不漏的照原文读给大家听: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师兄接布,思忖道: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师兄却哭丧着脸,手中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这位领导读完这个寓言故事后感叹,《量布裁衣》里的大师兄,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拿着布,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就不想师傅给的布料究竟够不够做衣服,不动脑子考虑一下,结果只做了两只袖子让人看了沮丧。这位借题发挥的领导的话我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他借题发挥的《量布裁衣》,就是叶澍先生《贝壳寓言》里的作品。
-
----我没听说过这事!现在知道了,原来有个叫熊爷的朋友,升为省级领导了,也不和我说一声,真是的!:curse:
现在说不迟呀!:lol因为杂志下月(10月)的下旬才出版,所以严格地说,现在说已经是很提前了:handshake当然,作为补尝,届时,我一定寄一份样刊过去。如果还有意见,那我就分一半稿费好了……;P
"1980年代,著名寓言作家叶澍先生,根据他身边的真实事例"一开篇就有三个错:"1980年代"----没这样说的,改八十年代;"著名寓言作家"----寓言作家不假,但不著名,只在熊爷,兔爷等爷中知名,故去掉那两字;"根据他身边的真实事例"----身边没那样傻的师兄,纯属杜撰!哈,我当编辑这篇就毙了:Q
这是文学作品,恰如小说,可以虚构的。另外,“1980年代”,现在是一个新提法,我也刚学会的。蝉爷呀,你落伍了:lol,要与时俱进啊!此外,著名不著名,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编辑说了算的:handshake
一般加上“最不著名”的然后就成为“著名”的了。
刚才忘了加一个笑脸,现在补上:lol 关于‘1980年代’,可搜下
index.html#/thread-2904-1-2.html哈,你小说,诗歌,童话行吗?:loveliness:谁叫你给我三分颜色的,我不染大红浪费了;P
新提法:'(年纪大了,弄球不懂了,红烧,油炸...爱咋整就咋整去!蝉爷最得意的是这对师兄弟当了解放军教官,指导全军训练,由于“量布裁衣”是“古代”寓言,那作者“叶澍”就是古代的寓言作家了。我荣幸啊,居然和他是朋友,并且在寓言里相见了:lol
桂兄功德无量。:victory:
这回不会再有人说是古代寓言了吧?
手机凤凰网 型牌-网络营销案例 在线定做 衬衫 西裤 休闲裤 关于“量体裁衣”寓言发表于 2009-08-27 类别:服装定做服装定做:L
古时某缝纫师有两个学徒,一次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让徒弟俩各为他裁一件衣服。
师兄接布,思忖到:“只消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
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他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
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而师兄却哭丧着脸,手中只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量体裁衣”固然是缝纫的必遵之道,但在量体之前,也要先看清自己手中的布。用只够做一件马甲的布料去做一件外衣,结果可想而知。
:lol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它的真正的原因!
这是文学作品,恰如小说,可以虚构的。另外,“1980年代”,现在是一个新提法,我也刚学会的。蝉爷呀,你落伍了:lol,要与时俱进啊!此外,著名不著名,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编辑说了算的:handshake
wgidcw 发表于 2009-9-9 11:07 ↶
蝉爷早在1983年就是“著名的作家”了——因为“量布裁衣”是发表在这一年的“名人文学”(人民文学)上:lol :lol :lol
一听严肃的话,我便噤如寒蝉:L拜托:to stop!:handshake
“1980年代”的提法显然不通.是笔误吧?
哈哈!叶澍老师好幽默.
“1980年代”的提法显然不通.是笔误吧?
晓梦 发表于 2009-9-15 10:33 ↶
孟老师年纪比我稍大一点儿,这样认为显然很正常。其实,我一开始看到1970年代、1980年代很不以然,但后来还是慢慢接受了。
请看下文,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转帖如下——
咬文嚼字:“1980年代”还是“20世纪80年代”?
1
推荐“1980年代”还是“20世纪80年代”?
在行文中你习惯于用“1980年代”还是“20世纪80年代”?
使用前一种格式,即“1980年代”,显得简单明了,且容易搞清楚公元纪年,同国际上通行的记年法一致(如,in 1980s)。且港台媒体早已采用这种写法,大陆也有人在使用,但往往被人认为不规范。
使用后一种格式,对有些人来说,换算世纪比较麻烦,须在表示的世纪数字上减1才能同年份对应起来。要把年份写成“**世纪”格式,又要加1。如说“18世纪70年代”,他有可能以为1870-1880年间,实际上是1770-1780年间,不如写作“1770年代”来得方便。
进入21世纪以后,使用哪种格式也值得考虑。你觉得是“2010年代”一目了然,还是“21世纪最初十年”好?是“2020年代”容易理解,还是“21世纪二十年代”容易理解?
如何使用,除了考虑方便以外,重要的是大家的约定俗成。
不仅 “世纪年代”存在数学加减,买东西打折也是,说“打七五折”,要计算为在原价基础上减去25%。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商品打折交易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表达打折,得专门给小孩教一教,仅凭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日本韩国的文字和思维习惯多沿用汉语,但在这一点上,却沿用了英语的思维方法,三者在表达“打九折”的意思是,字面意思都有“10%不计算”或“去掉10%”(at 10% discount, 10 %(10分)の割引, )的说法。
其他网友的建议:
l 语文出版社 杜永道: 的确有“1980年代”这样的用法。比起“20世纪80年代”来,显得简短。也许写起来或者打起来更方便。但是从阅读来说,似乎“20世纪80年代”更明确,让人一望而知。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多地为群众所采用,还要继续观察社会的使用情况,才能得出结论。也许过几年,情况就分明了。
l 还是用“20世纪80年代”的好。"1980"是年份的4位数表述,一般专指这一年,“年代”是一段时间,有点象是“该厂有职工1980名左右”的感觉。
l Mikanese: 新世纪开始后,在作文中时常会碰到“20世纪80年代”或“上一世纪80年代”等语,我赞成采用“1980年代”来得简洁,明了。
http://blog.gmw.cn/u/8377/archives/2008/41877.html
于是,我把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疑虑说给叶澍先生听。叶老师听后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我明白那位师兄为什么说你的衣料不够了——因为他也有一个和其师弟一般大小的孩子;所不同的是,那位师兄养了两条宠物狗。”
——裁缝也养上宠物狗了,这世道真好啊!:victory::handshake
第十一期的《妙语》已经出版,这篇文章如期刊在了卷首。样刊我已挂号寄去,请蝉爷注意查收!
为配合这个“量布裁衣”,杂志摘编了一篇发表在《读写算·中高年级》上的童话《量“时”裁衣》,刊在第2页上(为配合我写的卷首,今年每期都这样)。很想转到这儿来让大家看下,只可惜没有在网上看到其电子版:'(
你写的第一句:“1980年代”,让编辑把“代”字去掉了,你找他扯去吧;P。说实话我支持他删。1980年就是指一年,加个“代”字就费解了。要这样还行:1980-89年代。支持管支持,不过一改,我的那篇提前三年问世了:)
啊,正想发短信让你别寄呢,昨天收到一个朋友寄来的一本。:handshake
你写的第一句:“1980年代”,让编辑把“代”字去掉了,你找他扯去吧;P。说实话我支持他删。1980年就是指一年,加个“代”字就费解了。要这样 ...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24 08:27 ↶
蝉爷的朋友遍天下啊:victory: :handshake
啊,正想发短信让你别寄呢,昨天收到一个朋友寄来的一本。:handshake
你写的第一句:“1980年代”,让编辑把“代”字去掉了,你找他扯去吧;P。说实话我支持他删。1980年就是指一年,加个“代”字就费解了。要这样 ...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24 08:27 ↶
看来,“与时俱进”这个时新的词儿,只有我领会和贯彻得最好了:lol
如果蝉爷是凤凰网的网友,应该受点影响才对呀,他们的主持人,都是这样说的,我“深受其害”啊:'(
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编辑以为是我笔误了,和晓梦一样。
记得好多年前有的人“与时俱进”天天打鸡血针......;P
记得好多年前有的人“与时俱进”天天打鸡血针......;P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09-10-24 23:10 编辑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10-24 09:48 ↶
这还算好的,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喝人尿甚至是自己的……:c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