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晓舟 发表于 2007-08-29 17:55

也评儿歌《小蜻蜓》(樊发稼)

某省儿童刊物今年第1、2期合刊发表了一位小学生的儿歌《小蜻蜓》,全文如下:

小蜻蜓,小蜻蜓,
长有一对大眼睛。
万个小眼来组成,
可以观察看远景。
小蜻蜓,小蜻蜓,
翅膀又长又透明。
颜色鲜艳真机灵,
飞行技术最高明。
小蜻蜓,小蜻蜓,
纤幼身躯很轻盈。
配合三对钩刺脚,
捕捉猎物显本领。
小蜻蜓,小蜻蜓,
为何“点水”点不停?
“蜻蜓点水”为产卵,
传宗接代真聪明。

儿歌显然是四行一节,由四节共十六行组成。刊物发表时可能因篇幅关系,诗节之间没有空行。

这首儿歌,作为小学生习作,意思写得尚清楚,表达了孩子对小蜻蜓这一自然界的小生命的赞美喜爱之情。从儿歌艺术的角度要求,作品的不足和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刊物配发的一篇“点评”,却对这首儿歌很是称赏。“点评”是这样写的:

“善于观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找到生动的题材。这首动物儿歌,由于小作者对蜻蜓作了细心的观察,并加以非常细致生动的描绘,且在描绘中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小蜻蜓的形象和特点跃然纸上。全诗四节,句式匀称,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有很好的音韵效果。”

其实很难说这首儿歌是小作者“对小蜻蜓作了细心的观察”的结果。儿歌里写的关于蜻蜓的特点,在一些书本(知识读物)里很容易找到。“点评”认为儿歌的“描绘”“非常细致生动”。实际上只是对蜻蜓一些外部特征的介绍和罗列,基本谈不上是“生动的描绘”;说它“细致”,实际是流于琐细。“万个小眼来组成,可以观察看远景”,“颜色鲜艳真机灵,飞行技术最高明”,“纤幼身躯很轻盈”,“配合三对钩刺脚,捕捉猎物显本领”,“传宗接代真聪明”等等,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句子或用词不当,或表义空泛,或缺乏形象,大抵是一些“快板”、“顺口溜”式的表述。至于说“描绘中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是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而是属于干涩地加进去的一些“知识硬块”,没有鲜明独特的形象,缺乏艺术质感,更谈不上具有令人愉悦的浓郁的优美意境。“点评”称这首儿歌“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有很好的音韵效果”,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写得较一般的儿歌习作,离一首真正的优秀儿歌相去尚远。

对小孩子练习写作,应当给予鼓励。可以结合作品实例(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给孩子讲授一些基本写作知识;对儿童本人的习作,当然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加以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但也一定要如实地指出其不足和缺点,这样才会对孩子有具体的启发和真正的帮助,使之逐步培养起练习写作的兴趣,不断提高作文的水平。

——由此我想起当下不少作文刊物发表学生作文时,往往配发语文教师或作家的点评,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但不客气地说,其中极少数“点评”纯粹属于胡评,根本“评”不到点子上;有些“点评”,则抓不住学生作文的具体症结所在,好话说得多,甚至不符合事实地予以过分“拔高”,这对学生是没有好处的。“点评”,就如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眉批和文后批语,必须实事求是,像鲁迅讲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2006年3月14日于北京

鸽子树 发表于 2007-12-01 16:36

笔者也是儿歌作者,读了樊会长的文章,有同感!

海星 发表于 2008-05-17 09:01

有些“点评”,则抓不住学生作文的具体症结所在,好话说得多,甚至不符合事实地予以过分“拔高”,这对学生是没有好处的。
-------------------------------------------------
说得有道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