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樊发稼)
作文,即写文章,是一种精神劳动。从事这种精神劳动过程中,“修改”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当然也有作者事先经过深思熟虑、充分酝酿和构思,落笔写下的文章就很成熟,不需再作修改就是一篇佳作。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多数情况下,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才能形成一篇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欧阳修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就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力求文章简扼精炼、准确动人。人们熟悉的他的名作《醉翁亭记》,是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写的。原来作品开头部分是写滁州山景,花了不少笔墨,后来他想,文章的重点是写“醉翁亭”,没有必要花不少文字来渲染山的景色,于是经过修改,只剩下脍炙人口的一句:“环滁皆山也”。
读过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名作《复活》的朋友,不会不记得作品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我们现在在书里看到的作家对玛丝洛娃的形象描绘是这样的:
一个小小的年轻女人,外面套着一件灰色的大衣。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地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出额头。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着监禁的人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储藏着的番薯所发的芽。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
须知这是托尔斯泰经过整整二十次修改,才定格为这段动人的描写的啊(最初的描写很简单:“她是一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这段文字,把玛丝洛娃这个受尽折磨、饱经风霜的妇女的形象,做了最富特征性的描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不愧为大家手笔。——精彩之至的描写,源于作家无数次一丝不苟的推敲和修改。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武彰先生早年写过一首儿歌,共八句、两节:
鹦鹉,
鹦鹉,
学说话,
真糊涂。
姐姐说:
一二三四五。
它也说:
一二三四五。
这首儿歌,写了鹦鹉的“糊涂”,人家说什么,它也跟着说什么,“鹦鹉学舌”嘛。就作品本身来说,儿歌表达的意思是清晰的、完整的,但总觉得缺乏些新意,不够精彩。
作家谢武彰在一篇回忆文字中说:“作品(指儿歌《鹦鹉》)完成以后,自己还有点高兴。其实,严格说來这样的作品,只在及格边緣。因为,我作品中的鸚鵡,你教它一二三四五,它就学一二三四五,不但一点都不‘糊涂’,而且还蛮聪明的哩。我錯怪了它,还說它糊涂;其实,作品中說的‘真糊塗’应该是我自己。但是,我有很大的‘文障’,自己的湵。约和耆床怀鰜怼!?后來,這首儿歌被资深兒童文学家林良先生看到了,他老人家妙手一挥,为這首儿歌加上了第三段——
姐姐说:
我不是鹦鹉。
它也说:
我不是鹦鹉。
由于林良先生添加上了这第三段,鹦鹉的“糊涂”立即成立,使这首儿歌作品具有了新意,在艺术质量方面明显上了一个档次:从一首平庸的儿歌,跃升为一首较耐人回味的优秀儿歌。——这也正好生动地说明了:好文章(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
2006年3月15日于北京南方庄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