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寓言与作者本人 ——读金雷泉《闪电寓言》有感
素色寓言与作者本人 ——读金雷泉《闪电寓言》有感--------------------------------------------------------------------------------
2008年初冬,金吉泰老前辈送给我一册他儿子金雷泉刚出版的新著《闪电寓言》。我如获至宝地趴在他家的土炕上,一百多篇,用了一个晚上就囫囵吞枣般地读完了。
当时,感悟没有更多,我提笔在书的序尾写下了“无木不成林,无山不成峰,一册寓言的诞生,必然有一册宛如锋芒的杂文来对比它的深度,在风起云涌的中国文坛,像《闪电寓言》杂文,故事,寓言相组合的书写手法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位对鲁迅杂文竭其半生的忠实读者,其《闪电寓言》虽然没有像杂文那样锋芒毕露,但足以穿透人文精髓。”
从此,就搁置在书架上了,还望作者原谅。
2009年公历7月9日,省作协第一次读书会议我与金雷泉谋面,他问我看到他的《闪电寓言》没有?我笑着说,我没见过你,谁给我书啊!他说,我知道我父亲一定会送给你的。我说,你父亲给我的和你给的不一样,没有签名怎能算数。他说,你读了我的书怎么不写个评论给我。我没有告诉他,读完《西部寓言》的那一刻我就写了,而是保持了神秘的沉默。在这样随和的朋友面前,你可以是一只癞皮的猫,需要他去猜想。其实,除了在文学方面,我们能够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他对我如大哥的关爱,让我们像前世就熟悉似的。
当然,让我走近他更多的缘由,还是文字上的交流。
说来也怪,与雷泉匆匆分别之后,我再次阅读《西部寓言》,躁动的神经轻松了许多,每一篇寓言比先前更有了味道。这位身居基层的作者,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向往已化作了对另一种时代的深思。一则好的寓言它的故事情节是朴素的,锋芒也是理性的,隐蔽的,这是金雷泉寓言创作的突出特色。
其实,除了对他的文字敬仰之外,我更敬仰他的人品,这种敬仰来源于他带给我的太多感动,我看到了他生活中的亲人:
父母,女儿……他与八旬父母见面时,相互谦坐,温和交谈,惜别时,紧握双手无声透露那种对亲情的无限依恋与不舍,他与女儿双手合十……这样的场景,让我的心头绵延无法言喻的感动,当我问他,一家人常见面还要这样,而他言语简约。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人品比作品更有可读性,读金雷泉,还是读《闪电寓言》,而于生命,灵魂所有生命意义需庄严洗礼的都隐隐获得。下面是《闪电寓言》里的一篇“幼蝶之死”,我摘一小段放在这里:
天,还冷。一位心底善良的老人发现了碟蛹,蝶蛹有了动静。蠕动的幼蝶把蛹壳拱开了一条小缝。老人看见了娇嫩的幼蝶,为它加油鼓劲。幼蝶太弱小了,柔软的翅膀毫无力量,苦苦挣扎了好常时间,总也出不来。老人急了,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蛹壳剪开,轻轻地把幼碟取出。美丽的幼蝶出壳了,可翅膀软弱无力,根本飞不起来。令老人伤心的是……
作者把老人与幼蝶——用艺术的感染力点缀真善美,透露着作者本身对人生的感悟。
书中这么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藏羚羊”“防汛会议”“父亲的坟墓”等,从作者情感交织,爱憎分明,充满写作技巧的文字里,让我们在阅读《西部寓言》时感受到一种道德力量!
当然,我不敢说作者的寓言创作以抵达顶峰,更不敢说《西部寓言》的任意一篇都是精品,但是,读完《闪电寓言》后,我感受到了作者生命里的丰硕果实,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高洁的精神世界。
感谢金雷泉和他朴素的文字,陪我走过了乡村一个个安静的夜晚。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沿着文字铺就的道路再次相遇,他的寓言更有闪耀其独特的光辉,我也期盼着此生能有机会在纵横西部大地的一把利剑下,疼醒,悟彻。
2009年7月13日于天池峡脚下
作 者:杨秀珍 责任编辑:王海霞
来 源:好心情美文网 (2009-07-15)
:victory::victory::victory:
老金没见到小金见到了,瑞安年会:)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