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剑雄:一篇没有参赛的第5主题作品
“双羽杯·赛前赛”比赛期间,我写了三篇稿子参赛。在比赛还未结束前,我又构思了一篇,但没好意思再写出来参赛。几天前,我静下心来,终于把这篇作品完成了,并且寄给了《妙语》杂志。还不错,这篇作品给他们不到半小时,便接到编辑的电话:通过了责任编辑、主编和社长这三审,并且将刊在妙语的第九期的卷首(八月中旬出刊)。特录于此。妙解谚语
耳闻不如目见
谚语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
源 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释 义:听到的不如见到的更可靠。
目见不如耳闻
桂剑雄
东汉末,曲阜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那年,妈妈有天买回一些梨,洗好后拿了七个放在桌上,让儿子们各自拿一个吃。孔融当时正好坐在桌旁玩耍,却率先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后,问孔融:“桌上的梨,你有最先的选择权,为什么你不去挑最大的,却要拿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最小的留给他吃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作为哥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才对。”
这件事情很快从曲阜传遍全国,孔融成了孩子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由于学习勤奋,善于思考,所以父亲外出拜客时,总是乐意带上孔融。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洛阳去拜见河南尹李膺。不料,却吃了闭门羹。因为李膺当时名声极大,非当世名人和通家者,一概不见。
执着的孔融很不甘心,决定背着父亲单独去见李膺。他大摇大摆地来到李府,对守门者说:“我是李君的通家子弟,请予通报。”
李膺请他进来后,却实在想不起这个小孩和自己的家庭究竟有什么关系,于是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是世代交情,可我怎么想不起来你是谁啊?”
孔融微笑着说:“五百年前先祖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五百年就有师生之谊。你我是李、孔的后人,我们两家不是累世的通家吗?”
李膺见他语出惊人,不禁暗暗称奇。经过交谈,方才知道,眼前的这个小孩,正是当年那个因让梨而名扬天下并让广大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津津乐道的孔融。于是忙把他请入内室,让夫人出面招待他。
李夫人见了孔融后,非常高兴,当即将四岁的小女儿叫出来,告诉她说,面前的这个哥哥,就是那个多次给她讲的、主动让梨的孔融。介绍完后,便去拿吃的东西款待小客人。
小女孩很喜欢孔融,遂缠着他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李夫人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托盘,托盘的上面放着三个梨子。
李夫人将托盘首先递到孔融面前,让他先挑一个。因为当时确实口渴了,孔融没有客气,便拿起一个最小的吃了起来。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不禁让他瞪大双眼,以至张大着嘴巴忘记了吃梨。
原来小女孩将手放在托盘里,先是歪着脑袋端祥着两个梨子,这个摸一下,那个看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拿起那个稍大一点的梨子,不料啃了一口后,又马上放下,接着又去拿另一个梨子,可刚刚啃了一口,又马上放下,转而又去拿那个最先选的大梨子吃!
孔融正想指责小女孩自私,这时孩子的妈妈问道:“你为什么不向哥哥学习,反而要把本属于我的梨子也咬去一口呢?”
小女孩一脸认真地指着托盘里的梨子说:“妈妈,你知道为什么要将这个留给你吗?因为它最甜,我刚才尝了的,它比我现在吃的,可是要甜很多很多哩!”
听了女儿的话后,李夫人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窝;一旁的孔融听了,却羞愧得赶忙低下头去,不好意思地吃起梨来。
真是神奇!
祝贺桂兄:handshake
奇在舍"甜"!
剑雄兄出手不凡!
好!
巧妙释一孝字。
最后这一转,好!
学习!学习!
——王明彦
祝贺剑雄大作问世!
好长时间没看到桂老师的作品了。向桂老师学习。
祝贺
谢谢各位!三年前的作品还被翻出来祝贺,熊真是荣幸之至!:lol
熊爷大作,学习欣赏!
小女孩的心理的确惟妙惟肖!
学习了,结尾出人意料!
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祝贺:D
恭喜桂老师!贺喜桂老师!学习!:victory:
这是老帖子了,没想到还让做广告的盯着、翻出来,并让各位看了,鼓励了,真高兴。:handshake
看来,坏事变好事这话,不虚,哈: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