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05-29 17:45

深切悼念《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09-5-30 08:31 编辑

深切悼念《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

樊发稼

  著名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鹤鸣兄电告:《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先生5月27日下午在其家乡浙江瑞安病故,享年84岁。惊悉噩耗,不胜悲痛!《小马过河》是我国儿童文学、尤其是寓言童话的名篇,发表于1955年11月上海《新少年报》,随后不胫而走,影响广泛,由于成为小学语文课本的保留课文而家喻户晓,先后译为十几种外文介绍至国外,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儿文艺评奖一等奖。

  文席老哥一生坎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儿文艺评奖中,评委们一致认定其《小马过河》应获一等奖,但当时谁也不知作者下落,后历尽曲折,终于在浙江一个偏僻农村寻访到,斯时文席的身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由于作品获全国大奖,文席很快被落实政策,调到县文化馆,业余继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陆续写出《云》、《罂粟花》、《牛虻牛虱》、《母鸭生蛋》和《猩猩看“子孙”》等童话、寓言作品。

  真是不可思议的巧合:就在文席逝世那天,即今年5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和《中华读书报》联合组织权威专家评选出的建国60年来60部(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书(篇)目在报上公布,文席的《小马过河》赫然在榜,同时附发了儿童文学研究家李红叶教授对此作的简评:“《小马过河》优美简洁,含义深刻,是寓言又是童话,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其结构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语言干净利落,读来音韵优美;且情境温馨,充满生活气息;从艺术形象上看,小马、老马、松鼠、老牛,无一不生动贴切,尤其是小马,言语行动,均稚态可掬;而主题则包含了哲学意义上对于经验的个体性差异的思考,又包含少儿初长成时期的主体性生成问题。整体读来,既传达少儿生命韵律,又令成人莞尔并深思,所以能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和典故。”红叶教授的评析,简要而准确地阐明、厘定了《小马过河》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我完全认同。惜乎遽然阴阳两隔,文席已然无法看到。

  我和文席首晤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一次儿童文学年会上。会余他到我房间来看我,闲聊中似乎有意避谈他自己的极为窘迫的生活遭际,只是简单说了他的创作打算。给我的突出印象,文席讷于言词,体貌朴实至极,着装朴素到近乎寒酸,看起来与一般农人无异。我戏说你多年从教杏坛,却看不出为人师表的风度啊,他只是报以憨厚乃至腼腆的微笑。那次会面,他在我房间只待十分钟左右,便起身喏喏而辞,说是“你忙,不敢多打搅”。去年10月中旬,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年会在瑞安召开,18日下午分组讨论,我特意参加文席所在的小组,在同志们一再恳请下,文席只是简单说了几句,我感觉到他似有重重心事。之后他便悄然离会。后从他的老友、多年老同事张鹤鸣同志那里得知,此时文席的老伴正病重住院。我回京不久,就传来文席夫人病故的消息……

  突然面对文席老哥的仙去,心情黯然悲痛之余,有太多的感慨——

  《小马过河》是文席30岁发表的作品。30岁对一个初露才华的写作者来说,本意味着未来可观的辉煌。但事实上不是。到底是什么导致当年这位充满希望的文坛新秀长期“失声”、止步不前?

  《小马过河》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儿童性俱佳,饶有发人深思的理趣却毫无正色训诫之味;似乎作者创作当初并未刻意考虑将它写成童话还是寓言(我称之为“童话寓言”,或“寓言童话”)。记得初晤时我问及文席此作创作过程,他说是偶然想起、一气写成、毫不费力。一切都是自自然然。这就是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么?

  从《小马过河》精炼流畅的语言(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精巧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刻画、现场情景栩栩如生的描绘等来看,作者此前是阅读过很多文学名著的,且肯定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就是说,作者是有较充分的文学准备功夫的。这是任何作者能够写出好作品的重要前提。

《小马过河》这样一篇真正老少咸宜、为我国儿童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不朽艺术精品,实际字数不足两千(却是一件十分完整的艺术品),可见文不在长,短篇乃至“微篇”作品,完全可以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和文学史价值。是的,某些砖头块厚的“煌煌巨著”也许很快无人问津,而一篇精短的佳作,可以让人津津乐道,传之久远。

  彭文席这个普通中国人的名字,因一篇短短的《小马过河》名世、永垂文学史册。这件事实本身足以给每一个作家以深重强烈的启示:该怎样创作出那怕是一篇真正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用以丰富华夏祖国的文学宝库?

  这就是为什么两天来我的数十位作家同行由衷扼腕于彭文席的遽然离世,纷纷发来深切悼念的电子邮件。著名童话作家周锐和文席从未谋面,得知文席病故噩耗后立即口占四句如下:

  常见斯文,

  未见斯人。

  斯人渡河,

  “小马”永存!

  周锐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一路走好,文席老哥!

2009年5月29日下午急草于北京南方庄寓所

筱枫 发表于 2009-05-29 19:26

读樊会长悼文,更知彭先生为文为人,痛惜之情油然而生。

想起去年在瑞安年会期间,叶澍老师曾经指着在餐桌上和人正交谈的一个慈祥老人,对我说:“那就是《小马过河》的作者彭文席先生。”哦!那就是《小马过河》的作者。望着谈笑中的老人陡生敬意,小时侯曾经多么喜欢《小马过河》!而现在,我和它的作者就近在咫尺!当时很想过去和彭先生合影留念,可看到他们那桌尚未饭毕,就没敢打搅,心想等以后吧。如今,机会却是再也没有了。

正通往天堂的彭先生,我们会记住《小马过河》记住您!一路走好啊!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09-06-04 08:41

常见斯文,

  未见斯人。

  斯人渡河,

  “小马”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