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谢炳琪 发表于 2009-03-29 21:37

瑞安寓言界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

彭文席: 《小马过河》成典故
2009年03月26日温州都市报

彭文席,1925年5月5日出生在瑞安市飞云镇云周十八家村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庭。
  1946年在瑞安各地当小学教师。上世纪50年代起发表文学作品,1955年发表寓言《小马过河》,引起轰动,并入选小学教材。1957年用种种原因辞退回乡务农,在农村受到“四类分子”待遇,长达21年之久。1980年《小马过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省政府将彭文席重新招工,正式回归教师。
采访对象:彭文席 著名寓言作家 (以下简称彭)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题图/陈莉莉
  一天,几位朋友一起讨论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观点相左。一位朋友揶揄说,你怎么像《小马过河》中的小马,“耳朵风”那么软,不会独立思考……
  像这样把寓言《小马过河》中的故事作为典故应用在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不时可见,如同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般的熟谙。这是寓言创作的成功,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确实,《小马过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精髓在于结尾处小马的感悟:“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发表于1955年的寓言《小马过河》,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作者是彭文席,29岁时的作品。50多年来,《小马过河》一直入选小学教材至今,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十四种文字。历史往往会开不大不小的玩笑。1980年,当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时,《小马过河》被评为一等奖,可是连作者在何处也找不到,甚至有人说可能是外国人的作品吧。其实此时的彭文席,仍受到不公正的“四类分子”的待遇,在浙南农村的一所中学当代课教师呢。
  几十年过去了,彭文席也成了耄耋老人。他的现状如何令我们关注,于是我们特地驱车瑞安飞云江南岸的乡村采访。
早春的浙南,四季的又一轮回开始了,原本脱去外衣,光着身子的树,泛出点点绿,爆出颗颗芽,长出嫩嫩的叶子。顿时,该绿的绿了,该红的红了,该开花的开花了,世界变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
  彭文席的家是浙南典型的农村民居,两间两层半新不旧的房子,没有都市住宅的张扬。黑黑的脸,花白的头发,眼神中透着凝重,他的样子就像一位厚道的老农,但从骨子里仍浸润着乡村教师的儒雅——岁月的坎坷在彭文席的生理、心理上的刻痕是随时可见的。他告诉我,几个月前,当我与他联系采访时,老伴正重病缠身,没多久老伴也撒手西去了,只得推迟采访。与彭先生交谈之后,他给我留下的是位蔼然仁者的印象。在他低矮的阁楼上,我们谈他与《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的新生
  金:您创作的著名寓言《小马过河》发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么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入选小学教材沿用至今。听说,您现在每年还收到儿童文学作品选中和教材选用的稿费,是这样的吗?
  彭:是的。1980年以来,每年收到稿费,大约是千把元,最多的一次好像是北京同心出版社寄来的,是500元,一般的出版社一次也有200至300来元。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地区也有寄来,反正凡有儿童文学结集出版的,《小马过河》总会被入选,会寄稿费。海外的稿费都是寄到中国作协版权局转来的。其实这是对我作品的承认,该满足了,也不用计较几百元的钱。据《光明日报》几年前的报道称,《小马过河》已被翻译成14个语种,对外年发行量达26万册,我想现在会大大超过吧。去年香港方面来信希望同意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中文教材。《小马过河》上世纪50年代入选的是小学四年级教材,现在一般是三年级了,时代在前进,儿童的阅读水平在提高。
  金:您因《小马过河》一举成名,也许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可一定知道寓言《小马过河》,请问您对寓言是否从小就喜欢的?
  彭:我从小喜欢看书,可以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可能从我们祖上诗书相传相关。祖父是个破落地主,注重读书,我父亲从杭州省警官学校毕业,在嘉兴海盐当警官。我先在老家的私塾读过一年书,后来到海盐城中小学读了几年。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父母随难民逃到瑞安,我在郑楼温师附小,再到林垟,又到平阳万全中心小学就读,直至小学毕业。1946年,我从瑞安中学高中毕业后,家父病故,家贫不能升学,就在乡小当教师,也迎来了温州解放。此后,我全心身投入教学工作,1953年我在瑞安阁巷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当时。虽然工作十分的繁忙,可我仍坚持读书,而且还喜欢写作。记得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题目为《纠正错别字的经验》,想不到反映不错,收到不少来信。后来还就时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宋云彬刊登在《浙江文教》杂志上的《历史教学漫谈》一文进行批评,得到宋云彬的肯定。这样,可能有点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怀才不遇,1953年就离职报考大学,结果政审不过关(因父亲在平阳县当过警察局长,1949年前病故),大学没有录取,之后成为代课老师。业余我也转向儿童文学的写作。
  金:《小马过河》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我们都是读着这篇寓言过来的,很想听听您当年创作时的情景,您还记得当时的创作是受什么启发而迸发出灵感的?
  彭:那也没有什么的啊。1955年,我来到莘塍中心小学代课,其它文章不想写了,但我的思想比较活跃,时常思考一些问题。那时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受严文井、金近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碰到问题劈头就问怎么办?于是萌发创作寓言而想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一个晚上突然跳出这样的主题,当晚就写出《小马过溪》。接着,将稿件寄到上海《新少年报》,这是份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报纸。不到一个月,稿子见报,题目改成了《小马过河》。记得稿费是13元5角,同事要我请客,我将零头拿出,请几位吃炒面。后来《新少年报》在报纸上开展读《小马过河》读后感的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把《小马过河》的影响力扩大了。1957年,北京市将《小马过河》选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继而各地的教材也陆续选用。《小马过河》是我寓言创作的处女作。
  《小马过河》的坎坷
  金:《小马过河》发表之后轰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界,成了您的代表作,可是以后您就再也没有作品发表了,待到20多年之后有关部门才找到了您,您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彭:《小马过河》之后,我还写过一篇,但没有发表。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我虽然没有划为“右派”,但被列为“政治不可靠”,辞退回乡。这样,连代课教师的资格也没有了。回到老家,又认为教师队伍辞退回来的,当然与“四类分子”一样。所以,别人的工分10分,我仅3.5分,“四类分子”开会,我都被叫到场,听训话。这时我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生活之艰辛自不待言。
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散了阴霾,改变了我的生存状况。1979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此前第一次是在1954年举行。上海《新少年报》将《小马过河》推荐上报,获得一等奖。然而,组委会找不到这件作品的作者,要求推荐单位将作者找到。极端负责的编辑到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寻找,因为有人看过《小马过河》的英文版,怀疑是篇译文,后否定无果。又写信到瑞安县文化部门询问,又是查无此人,最后从发黄了的稿费汇款单上发现了“瑞安周苌小学徐立夫代领”,才找到了我。1980年5月30日,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大会,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获奖证书。
  由于我没有打成“右派”,也不是“四类分子”,是自动离职,无反可平,因此在参加浙江省第二次文代期间,省长薛驹特批重新招工,我才正式回到教师队伍。
  金:文学创作是美好的,如同百花需要春风春雨的沐浴滋润,可是我们的文学创作也曾遭遇寒冬的摧残,幸亏这个时代结束了,您也看到了春色。改革开放以来,您坚持创作吗?
  彭:我还算幸运的,看到了盛世。1986年退休之后,我在瑞安当了14年的《小花朵》杂志的主编,也写了一些寓言,但毕竟年龄大了,当年的激情没有了,我也知足了。
  金:是啊,我与您通电话时发现您现在还很忙,经常开会的。如今,《小马过河》不仅入选教材,听说还改编成连环画,您能说说其中的故事吗?
  彭:《小马过河》发表后,虽然我被辞退回乡种田,但出版社并不知道我的状况,因此教材选用照常,即便在“文革”期间也只停了二年。最早创作《小马过河》连环画的是《北京日报》的画家郑熹。那是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约他为《小马过河》绘连环画,他仅用一个星期完成。当时,我也不知道郑熹何许人也,直到几十年后,辗转得知我们竟是同乡。今年他还给我寄来贺年片。
  再就是陈永镇了,也画过《小马过河》。那是1973年,当时他在合肥《安徽红小兵》任职。他用漫画手法创作了《小马过河》,并用10多国文字发行,发行数不少,几乎家喻户晓。开始我们也不相识,后来我们通过电话。
《小马过河》的现象
  金:改编出连环画当然是好事,但我发现《小马过河》的影响力如同文化功能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了,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电视剧《乔家大院》剧中的乔致庸想开票号,招来一片反对声,他竟是以《小马过河》的故事,最终说服了孙茂才。虽然这是个如同相声《公关战秦琼》般的笑话——1955年才出现的故事,怎么往前挪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呢。可是从这里折射出一个道理,您的《小马过河》已经被运用成了文学典故。您同意我的评判吗?
  彭:你说的在理。平日里,我在电视里也发现过这种现象,几个人在对话,不时有人比喻某人像《小马过河》中不会独立思考的小马。人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可是知道《小马过河》这篇寓言,如我的孙子在北京经商,当说起《小马过河》的作者是他的爷爷,便亲近了许多。这说明《小马过河》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成了生活中的典故。
  金:我采访过寓言作家金江,我们曾经谈到温州寓言创作特别繁荣的现象。几年来温州,特别在瑞安,当代寓言文学创作氛围浓厚,形成了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寓言作家群”。据说瑞安市有老中青少四代100多位寓言作者,出版的儿童文学专著达到30多部。我国寓言专著最高奖“金骆驼奖”,温州市共有8人次榜上有名,其中瑞安有4人次,居全国之首。您作为寓言创作的前辈,对年轻一代的寓言作家群有何寄语吗?
  彭:寓言创作不能像投资那样很快见效的,可以说是无利可图的,所以要甘于寂寞,要有奉献精神,不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瑞安的寓言创作确实不错,去年获得“寓言大市”的称号,这是像寓言作家张鹤鸣等有干劲干出来的,他有一批学生,对繁荣寓言创作有好处。今后只要把园地扩大,相信寓言创作还将更加繁荣的。

本帖最后由 冰子 于 2009-3-29 21:57 编辑 ]

谢炳琪 发表于 2009-03-29 21:57

为我们的未来写作(文艺点评)
仲言

    巴甫洛夫说:“在对童年的追忆中,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发现的原初素质和爱的深刻秘密。”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进入童年脑海的诗句,抵得上成人后阅读的十本巨著。”童年的阅读经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影响之深远、作用之深刻,是毋庸再细加论证的事实。儿童文学对人的一生起着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为儿童写作,就是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明天而写作;我们今天点滴涓细的努力和贡献,都将在我们的后代身上得到无比丰厚的回馈。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未来”,儿童文学工作者是在从事着一项无上光荣的事业。对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的重视,是发展儿童文学事业的关键。我们需要全社会清醒、自觉地来关注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需要社会以政府行政指导、市场调节、民间合力等各种形式发现、培养、扶植崭露头角的儿童文学作者,不要让有潜力的儿童文学作者被动无依地在纯粹的市场选择中湮没。
    我们也许对《小马过河》这篇童话还不陌生,作品用清浅蕴藉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让人回味良久的道理:“河水既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么浅。”在面对一切的未知世界的时候,在我们探索人生的又一程新路的时候,“小马过河”的故事就会在我们的心头萦绕,清纯胆怯而又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小马的心理,就会又一次在我们心中预演……就是这样的一篇影响人一生的佳作的作者,曾被我们的文学界和出版界遗忘。《小马过河》被选入了小学课本,被译成了英文、法文等十几种文本,但它的作者却始终“下落不明”。当人们终于在浙江瑞安找到了身为农村代课教师的作者彭文席的时候,已是时隔25年之久的事了。彭文席发表《小马过河》的时候,还是29岁的青年,等找到他的时候,已是鬓染霜雪的半百之人了。彭文席在高中毕业后就热爱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小学任教之余还坚持创作,令人惋惜的是,他从《小马过河》发表之后的25年中,竟没有发表一篇作品。可以想见的是,对这样一位出手就如此高起点的年轻人,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扶植,他定能够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许多国家,儿童文学是整个国家关心的事情。在英国,如《泰晤士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和《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等全国性的综合杂志,在每个季度都要以5万字到10万字的篇幅出一期儿童文学专辑,在专辑中,他们刊载儿童文学评论,探讨一定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现象和苗头,为下一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儿童文学作为关乎我们千秋未来的事业,理应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占据显眼的位置。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也在逐渐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他们自己写、写自己,他们用自己掌握的仅有的文字,尝试着表达他们对世界稚嫩的看法。上海老作家圣野一直在坚持着这项工作,他用手写、复印的方法“出版”的《诗迷报》已经印发到数十期,《诗迷报》上发表的孩子们的清浅诗行,犹若夏日甘霖,滋润着无数孩子们的心田。我们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儿童文学,我们更为儿童文学后继有人而备感欣慰。
    “阳光在窗上休息/阳光在花上吻着/阳光在溪上洗脸/阳光,在妈妈的眼里就是我。”这是上海浦东花木中心小学孩子们发表在《诗迷报》上的小诗,我们在他们稚拙而又真挚的文字里,看到了明天太阳的光辉。有心灵浸润在这样的诗行里的后代,相信我们也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可以真正称之为力量的事物。
   
《人民日报》 (2004年06月01日 第十六版)

余途 发表于 2009-03-29 23:42

敬意!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03-30 07:31

祝文席兄健康长寿:handshake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03-30 08:14

祝彭文席老师健康长寿!

张鹤鸣 发表于 2009-03-30 09:18

敬祝彭老健康长寿

敬祝彭老健康长寿!

杨絮 发表于 2009-03-30 20:07

了解彭老师,敬重彭老师! 晚辈祝您幸福!

谢炳琪 发表于 2009-03-31 20:41

今天我和瑞安市儿童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雷本科登门拜访彭老:
1、送会议照片、会报
2、为雷本科编著的《作文历程》题词:“多读书、多思考,读思结合”
3、为我题词:“冰子寓言是给予儿童哲理的显微镜”
4、合影留念

我自豪,常常得地利之便请教于老作家,收益匪浅!:victory: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9-04-01 20:11

祝彭文席老师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