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背后的秘密
1、《“马上”小猴》创作谈叶澍
《“马上”小猴》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的第十四课,那是我1984年应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与《儿童时代》杂志社联合征文而作,在《儿童时代》发表后为《儿童文学选刊》转载,后来又被选入各地出版的二十多部选集。
自己的作品被选入课本,是在这套教材用了十多年后才知道的。我的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毕业于四川北路小学,后来又就读四平中学、新沪中学,所以,上海的小学生能读到我写的东西,倍感高兴!这篇寓言虽是虚构,主题却是取材于生活的。那时,我的孩子正在读小学,我发现他有个缺点,叫他做什么事,总是嘴上说“马上”,答应得很快,但行动很慢,甚至说了就算,根本不动。我把他这个缺点和不少朋友说了,谁知他们说,这哪里只是你儿子才有的毛病啊,几乎个个都是,家家一样。我意识到就此写篇寓言应该是有意义的。有了主题,并不一定能写出作品,寓言需要一个生动、简明能说明寓意的故事,我因一时找不出这样一个故事,迟迟没有动笔。另一方面对儿子的这一缺点,我多次对他正面教育,道理说了许多,收效却不大。我突然想到,也许从反面刺激他一下可能有用。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中午他回家吃了饭告诉我,下午课外活动他约好几个同学比一场足球,知道我办公室就有一个足球,要我去拿给他。我答应了一声“马上”,故意只顾自己看报。他等了一会,说:“你快点去啊,要上学了嘛!”我还是答应说“马上”,照旧不动。这下他急了,不断地看钟,最后边哭边说:“你看嘛,快上课了,要遭老师骂的……”我这才起身和他一起去拿球,路上我对他说,你现在知道了吧,嘴上说“马上”,却不见行动有多误事啊。这次他听进去了,以后有时他再说“马上”,但坐着不动时,只要我一提醒,他就笑着立即去做事了。
我根据这件事,加以提炼,选择了接近于人类的“猴”做主角,将故事集中于一个场景,只用了半天就写出了《“马上”小猴》,写的时间虽很短,但想的时间却很长。现在应《作文大世界》之约,说说这篇寓言的写作经过,供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参考。
(此文供《作文大世界》专用,其它报刊请勿刊用。)
附《“马上”小猴》原作
"马上” 小猴
“马上”是小猴的“口头禅”,时间一长,大家都管他叫“马上小猴”。
“小猴,快上树给弟弟摘个桃。”――妈妈对他说。
“好,马上。”――小猴顺口应了一声,而躺在草地上的身子一动不动。这时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好从他眼前飞过,一向喜欢蝴蝶的小猴欢叫起来:“妈,快帮我逮住它!” 猴妈妈想了一下,应道:“好,马上。”――可手却没有抬。
眼看蝴蝶扑闪了两下翅膀,得意洋洋地远远飞去,小猴气得撒起娇来,在地上打滚。不知怎地他突然觉得身上一阵痛,原来压在一只刺猬身上。他急得直喊:“妈啊,快,快把刺猬赶走!” 好,马上。”――猴妈妈慢条斯理地答应,却坐着不动。小猴“妈啊,妈啊”地叫着,眼泪直淌,猴妈妈这才起身,帮他取下刺猬。
说也奇怪,小猴的“口头禅”――“马上”,从此,再也没有听他说过。
(选自贵州人民出版社《寓言城》)
2、《萧让学书》的写作过程
侯建忠
一位朋友问我,为啥想起写《萧让学书》这则寓言,我就对他说了写这则寓言的过程,朋友听了不由地笑了。
还是在1995年的时候,山西省作家协会在我们县里,召开了一次全省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会议期间,省作协主席焦祖尧先生为大伙题字留念。焦主席题字时,有十几个人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观看,其中一位四五岁的小女孩儿站在最前面,看的格外专注。在场的一位记者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场面摄了下来,并且发表在省作协一家儿童刊物的封面。
照片上小姑娘那双天真的眼睛,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拿着儿童刊物找到小姑娘,指着上面的照片问她,为什么别人写字,她看的那样认真。谁知小姑娘却出人意料地回答:“我看他戴的戒指,比我姐姐戴的那个好看!”
这件事过了很久,我还不时地把它想起。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寓言素材,就写成了一则寓言《书法家和小女孩》。
几年后,我应一家地方报副刊编辑之约,开辟了《水浒系列人物寓言》专栏,又想到了看书法的小女孩,就把先前写的寓言重新整理了一番,主人公变成了萧让和小女孩儿,题目改为《萧让学书》发表。
朋友就是在报上看了这则作品后,对我说写的像真的一样,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就对他做了如上答复。
附:萧让学书
梁山好汉圣手书生萧让,从小便开始练习书法。十几岁时,萧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听说小萧让字写得不错,主人拿出文房四宝,请萧让当场书写了几幅作品。书写过程中,主人家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始终站在萧让身边,目光一直没有离开他的双手。
小女孩儿的举动,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女孩儿如此喜欢自己的字,太让人感动了,萧让也这样想。从此之后,他更加发愤地学起书法来,并且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年轻书法家。
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萧让的父亲不由想到当年看萧让写字的小女孩儿,便请人到女孩儿家为萧让提亲,婚事当即告成。
新婚之夜,等客人们散去后,萧让便急切地向新娘打问,当年她为何那样目不转睛地看自己写字。新娘听后,笑了笑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哪是看你写字,我是看你手上戴的金戒指,式样比我那枚漂亮多了!”
有些事情,往往在没有说出它的真相时,最为美好,一旦真相大白,就会变得索然乏味。
(原载《大同晚报》副刊)
本帖最后由 鸽子树 于 2007-8-13 11:22 编辑 ]
桂剑雄
1996年夏。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举行。尽管我国的体操健儿发挥得非常出色,征服了所有在场的观众,但遗憾的是,他们多数只得了银牌或铜牌。原因很简单:给体操打分的裁判,占相当多的是来自独联体(前苏联)的国家。
比赛结束后,湖北籍体操运动员李小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体操)的银牌,统统都是金牌。”
指责、抗议是徒劳的,因为结局无法改变。联想到在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熊倪在跳水比赛上以近乎完美的技艺,输给了表现要比其差得多的美国“跳水王子”洛加尼斯,而仅仅获得银牌的往事,我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作为一个寓言文学爱好者,我立刻感到有必要用寓言文学的形式鞭挞一下奥运会或体育上的“不正之风”,便连夜创作了这篇寓言《动物的歌唱比赛》。
稿件寄给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后,很快便发表在10月5日的三版上--虽然该报当年仅仅只是半月才出刊的4版报纸。
《动物的歌唱比赛》也许算不上寓言的精品,却是我最喜欢、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因为它不是无病呻吟、无的放矢,而是有感而发--在愤怒中产生的作品。
愤怒出诗人,愤怒同样可以出寓言作家。
(摘自《中国寓言网》)
附:动物的歌唱比赛
桂剑雄
一年一度的动物歌唱比赛马上就要结束了,进入最后决赛的,除了最受欢迎的黄鹂之外,另外两名竟是骡子和猫。当然,动物自有动物的审美观,我们人类不便多言。
骡子是第一个登场的。它唱得怎样,作者不便妄加评论;只知道观看比赛的大多数动物,在骡子歌毕,都大摇其头。然而,在六个评委中,却有两个评委给它打了满分---这两个评委是驴子和马,它俩是骡子的亲戚。
猫是第二个登场的。它唱得怎么样,作者仍不便妄加评论;只知道观看比赛的多数动物,在猫唱罢,也大摇其头。然而,在六个评委中,却有三个评委给它打了满分,这三个评委是虎、豹和狸子---它们均属猫科动物。
最后一个登场的是黄鹂。它唱得怎么样,作者仍不便妄如评论;只知道黄鹂的歌唱完以后,观看比赛的绝大多数动物的反应都非常热烈,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在六个评委中,除了牛给黄鹂打了九点九八分之外,其它评委统统给黄鹂打了个不及格。
如此,歌唱比赛的最终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金、银牌分别被猫和骡子获得;黄鹂尽管赢得了观看比赛者的满场喝彩,也只能 屈居第三。
--原载1996年10月5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
本帖最后由 鸽子树 于 2007-8-13 11:2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