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绎的三篇寓言 储佩成
萧绎的三篇寓言日期:2009-03-13 作者:储佩成 来源:文汇报
■储佩成
寓言,它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着朝气的文学形式。
中国的寓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上溯到3000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周易》中的爻辞,它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形成于战国。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在谈到中国寓言文学史时,我认为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乃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元帝萧绎。
萧绎(508-555),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即今江苏常州市)人。公元552年,他平定侯景之乱,接受东征将军王僧辩等人的劝谏,在江陵登上帝位,改元承圣,称梁元帝。萧绎天资颖异,博学多才,对经、史、诗、书、画、天文、音律等都颇有研究。时人对他有文、书、画“三绝”的美誉,称之为“奇才”、“全才”。他在帝位虽然只有三年,但却是中国历史上著述最多的皇帝之一。以往,国人对萧绎的研究与评价,大都侧重于他的文、书、画方面,而忽略了他在寓言文学上的造诣,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寓言的帝王作家。在他之前,刘邦(汉高祖)创作了寓言诗《鸿鹄之歌》,曹丕(魏文帝)创作了寓言故事《宋定伯》,但他们仅是偶然为之而已,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不能与萧绎相比。萧绎的文集《金楼子》中,可称为寓言这种“另有寄托”的故事不少,且涉及面广,作品思想内容都比较深刻,表现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善于借鉴西方的和民间的寓言故事与传说,来再度进行创作和加工,并为促进中国与东亚、西亚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著名寓言理论家陈蒲清教授在其《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6年增订版)和《论寓言的文化地位》(2004年韩国《国际寓言文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率先对萧绎的寓言及其在中国寓言文学史上的影响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但还不很具体,这就说明萧绎的寓言业已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寓言界的重视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萧绎的寓言代表作是:《盈成我百》、《岂分香臭》和《假越救溺》。透过它们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寓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难看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它们的确不失为是中国古代寓言的精品佳作。
1、盈成我百
原文是:楚富者,牧羊九十九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百,则牧数足矣。”
这个寓言用现代文翻译就是:楚地(或楚国)有一个富人,他家放牧的羊群有九十九只,而他非常想凑满一百只羊。为此,他曾经遍访了城乡各地的亲友邻里。他有一个很穷的邻居,家中仅饲养了一只羊。他去拜访对方,说:“我家已喂养了九十九只羊,今天你若把你家的一只羊送给我,我的羊群就凑足了一百只了。这样,我家的牧羊总数就够足数了!”
寓言,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被喻为是文学的“轻骑兵”。它干预生活,针砭时弊,嫉恶如仇,尖锐泼辣,语言机智幽默,常常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鞭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因而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这篇寓言辛辣地讽刺了富人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不顾穷人的死活,损人利己的丑恶行径。寥寥数语,入木三分,把富人的贪婪暴露无遗。
凡读过《圣经·撒母耳记》的人,都会知道其中有一则“富人取羊”的故事。我们若将《盈我成百》与之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两者情节几乎一样。萧绎创作的《盈我成百》明显地受到了从西域传入我国的《圣经》里面寓言故事的影响,然而他又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再创作。因为它精悍、幽默的笔调和憎爱分明的文章风格已显然不同于前者,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2、岂分香臭
原文是:昔玉池国有民,婿面大丑,妇国色,鼻齆。婿求媚,此妇终不回家,遂买西域无价名香而熏之,还入其室。妇既齆矣,岂分香臭哉?世有不适物而变通求进,尽皆此类也。
这个寓言,用现代文翻译就是:从前,玉池国里有一户人家,丈夫长得非常丑陋,他的妻子长得国色天香美丽无比,可却患了鼻子堵塞的毛病。(这个)丈夫向妻子献媚取宠,百般讨好,但这个妇人却始终不肯回到夫婿家去。于是,丈夫就花钱买回西域出产的名贵熏香在家中点燃,(这样)终于才把妻子接了回来。然而,既然妻子鼻塞不通,她又怎么能分辨出香臭来呢?世上凡是用不适当的方法去谋求变通进取的,都像这一类的人啊!
这篇寓言里的“玉池国”是作者假托的国名,取这样美好的国名,意在以美衬丑,进行讽喻,突出这篇寓言的主旨:仅有良好的意愿,而无视问题的实际情况就盲目行动,不对症下药,就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寓言,通常是将一个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寓于一个简短的故事,由读者自己去体味其内涵,加以思考,很少由作者直接揭示。这篇寓言的结论,真是画龙点睛,由此及彼,意义深远。它所告诫的道理,即便在今天我们这个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创作上说,这种带有结论的寓言形式,在萧绎以后的时代直至今天已不鲜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这篇寓言的创作,我认为萧绎是一种创新,值得肯定。
3、假越救溺
原文是:昔有假人于越而救溺。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这个寓言用现代文翻译就是:从前,有一个人的孩子落在河里,他听说越地(或越国)的人们水性好,就慌急慌忙跑到越地(或越国)去,请越人来救他落入河中的孩子。越人纵然非常善于游泳、水性好,但等他把越人请来,他的孩子必定早被淹死了。
这个寓言全文仅20个字,但言简意赅,含意隽永、深刻。它告诉人们: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千万不可像这个人那样,舍近求远,不然既会误时误事,甚至也会误了性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联系到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这种借远救近的笑话难道还少吗?不妨以此为镜啊!
寓言中有一种寓言叫微型寓言,也有人称为“贝壳寓言”,它没有什么复杂的故事情节,仅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就把那丰富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萧绎的这篇《假越救溺》,无疑就是古代微型寓言的典范和精品。
寓言文学的繁荣经常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例如,中国寓言文学第一个高峰就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先秦寓言。萧绎所处的南北朝时期,亦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特别是《百喻经》(内有98个寓言故事)被翻译成汉语,以及《圣经》等西方文化经典由商旅从西域传入,就使得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出现了有别于先秦寓言和两汉寓言的南北朝寓言,并涌现出不少寓言作家,如邯郸淳、阮籍、干宝、刘义庆等,萧绎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寓言作家之一。他贵为“天子”,能够关注社会,关心民瘼,深入生活,运用寓言这一短小精悍、无比犀利的文学形式来针砭时弊,惩恶扬善,那就更难能可贵了。纵观萧绎的寓言成就与影响,一点也不逊于他的文、书、画,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寓言的皇帝作家,也是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寓言作家。
窥一斑而知全豹。萧绎寓言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我们从《盈我成百》、《岂分香臭》、《假越救溺》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它们很值得我们去研读品味。
(由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常州·齐梁文化研讨会”近日在常州举行)
哈,谢谢叶老师,收了:lol
好!学习了!:handshake
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