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索寓言》 王开林
关于《伊索寓言》王开林
一直以来,《伊索寓言》被错误地当成儿童启蒙读物,认为那些禽言兽语顶多只能哄哄十岁左右的小孩。实则大谬不然。人类在许多方面——诸如科技、教育和金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自身的认识较之远祖反而相形见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教言“认识你自己”,在聪明人听来,浅显之至,也就懒得往深处想一想了。老爷爷的话,似乎总有点老气横秋,不肯让大家开心。现代人个个见多识广,自命不凡,哪听得进左一句右一句的教训呢?
有自知之明的人方可一读《伊索寓言》。浅读之,可以读出自身和众生的可笑与可悯;深读之,则可以读出自身和众生的可悲与可恨。小孩子不具备成人的阅历,看不懂内里复杂的世情,以为这个相当不完美的世界真能一目了然,好人就是好人,坏东西就是坏东西,彼此根本不搭界,把对象过于简单化了,反而对他们将来的处世有害。因此说,《伊索寓言》是地地道道的成人读物,有时应顺其意而读,有时须反其意而读,这显然不是幼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所能运乎一心而不悖的。
好的寓言只不过从旁提一句醒,那就是:“你别再犯傻了!”中国古代的寓言,诸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和“与虎谋皮”等等之类,都是如此。且看《伊索寓言》中《农夫和狗》一则:
农夫被风暴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弄食物,就先把绵羊杀掉吃了。风暴未停,他又把山羊熬在锅里。风暴仍然没有减弱,终于轮到耕牛遭殃。他养的几条狗看见主人的所作所为,彼此商议说:“咱们非离开这里不可了,主人把那条一起耕田的牛都宰了,怎么会放过我们呢?”
寓言中的“狗”没有犯傻,它们颇能见机,只不知这些聪明的家伙逃得脱主人的屠刀,是否还能幸免于风暴,无疑它们需要一点运气才行。世间多有任人宰割的笨蛋和懦夫,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似懂非懂。他们往往到了最后关头,仍想侥幸于“风暴”停息。
强梁之辈的丑恶嘴脸,遮捂着,尚有一种“朦胧美”,揭开来看,则颇为狰狞,且读《狼与小羊》一则:
狼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想找个合理的借口吃掉它。站在上游,狼责备小羊把水搅浑了,使它喝不上清水。小羊回答说,它是在岸边喝水,而且是在下游,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撇开这个借口,又说:“但是你去年骂过我爸爸。”小羊回答道,那时候它还没有出生。狼于是对小羊说:“即使你善于辩解,难道我就不吃你了吗?”
狼的作风一向是不告而杀,它要吃小羊,何需借口?世间的豪强还要险恶得多,玩过阳谋,意犹未尽,又玩阴谋,设下连环圈套,让善良的弱者一头钻进去,他们才真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鬼魅。
江湖好汉常说这样两句话,一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二是“妻子如衣服,朋友如手足”。我们常不免生出疑问,朋友真有那么好,真有那么值得信赖吗?答案却常常是否定的。披沙见金,水落石出,须有一个外部的契机,才能检验友情的真伪。总之,你不要抱太大的期望。且看《伊索寓言》中《行人与熊》一则:
两个朋友一起上路。他们不巧遇见一头熊,一个人抢先爬上大树,藏起来了,另一个快要被熊抓住时,急中生智,倒在地上装死。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闻了闻,他屏住呼吸。据说,熊从不碰尸体。熊走了以后,那人从树上溜下来,问这装死的人,熊在他耳边说了什么。这人回答道:“熊说以后千万不要与那种不能共患难的朋友同行。”
比起世间那些落井下石的顶尖“高手”,这自顾逃命的胆小鬼倒也未足深责,他毕竟还有一点幽默感,或许还有一点惭愧,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们不应对朋友寄望太高,只要他本身不是一头大灰熊,就该谢天谢地。
《伊索寓言》好在有幽默感,读了,可以捧腹一笑,虽然有时过头了一点,不免谑而至于虐。且看《猪和羊》一则:
猪跑到羊群中去,同它们一起生活。后来,牧人来捉猪,猪大声嚎叫,拼命挣扎。羊责备它说:“那人不是也时常来捉我们吗?怎么我们从不大声喊叫?”猪回答说:“捉我和捉你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捉你们是为了要毛,或是要奶,而捉我是为了要肉啊!”
这猪已然十分绝望,它算是知命的,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此它还不是什么小丑。有了这份造诣,仍不免一死,它理应获取足量的同情泪。只可惜它打错了算盘,以为在羊圈中生活久了,就能改造成羊,殊不知,主人很有常识,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不会出在猪身上。
好的寓言点到为止,从中可以见微知著。如《苍蝇》一则:
苍蝇落进盛肉的瓦锅,快要淹死在肉汤里的时候,自言自语说:“我吃饱了,喝足了,澡也洗了,即便死去,也死而无憾。”
这苍蝇颇为达观,显见得身上有几分人性。很多失业的贫民都想找一只盛满“肉汤”的瓦锅,却根本没它这样幸运,饿死在离瓦锅很远的地方,一生不知“肉汤”是何滋味,仍要他们知足常乐,未免太强人所难。
又如《狮子与狐狸》一则:
狐狸讥笑母狮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
多产作家往往会像狐狸那样讥笑慎于出手的严肃作家,他们若听到同样的回答,绝对不肯轻易认输,或许仍要仿照狐狸的口气自鸣得意:“还是我的那些小把戏更受欢迎,也更来钱!”
读《伊索寓言》,恰如读一部启示的经典,读不出其中大义与深味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如果智慧可以递接,那么,它不失为“传灯录”。可惜盲目的世人宁可在精神的暗夜里骑着瞎马到处乱撞,也不肯靠近这盏明灯。奈何!奈何!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10-9 9:32:04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86-10-85195999京ICP备05072735号
仔细读过。伊索虽老,如果你拉他在身边他还可以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