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肖显志 发表于 2008-10-19 11:18

寓言创新的勇气与睿智

【张鹤鸣寓言研讨会论文】

寓言创新的勇气与睿智
——张鹤鸣“抗震救灾”寓言小议

肖显志

张鹤鸣老师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创作出多篇精美的寓言,让我感到敬佩。在敬佩张鹤鸣老师那种歌唱生命的人道主义善美品性同时,不能不敬佩他将寓言创作融入抗震救灾这一共和国伟大壮举之中。
当寓言文学遇到人类灾难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所谓束手无策,就是怎样用寓言这一严肃的文体来表现人类的哭泣与讴歌。大多作家用诗歌来表现,情绪激昂,声泪俱下;报告文学作家可搜集资料,洋洋数万字,记述抗震救灾事迹;剧作家可将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搬上舞台,用人物形象与剧情来彰显……就用寓言来反映抗震救灾来说,在寓言文学史上还不多见。
然而,面对共和国的大难,张鹤鸣老师没有谈让寓言沉默,激情让他在冷静(寓言创作是冷静的产物)中积蓄爱的能量,终于在一夜之间爆发了,创作出《爱的呼唤》、《爱神与灾魔的较量》、《废墟下的歌声》、《名人与凡人》、《三兄弟》、《我叫“猪坚强”》、《原子能绿豆丸》等精彩的篇什。
读过这些寓言(其寓意不仅仅局限于抗震救灾主题),给我留下这几点感受:
一是凝聚了张老师善美的爱心,从字里行间可视其善良美丽的一面。没有爱创造不出爱的艺术;没有善,再漂亮的文字也迸不出善良的光芒。
二是表现出张老师的创新勇气。将抗震救灾这一大事件、大主题用寓言来表现,起码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过。怎么表现?这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往往是在爱的支撑下鼓起的。那么,张老师有了对汶川地震灾民的爱,创作的勇气便自然而生。于是,他用崭新的(可以说是尝试)表现形式,完美地展现了抗震救灾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哲思。
三是在这些寓言作品中表现了张老师文学创作的睿智。寓言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样式,除了要使作品赋予哲理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拥有。没有文学艺术品味的作品,永远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的。而张老师的这些抗震救灾寓言是鲜活的,表现形式是新颖的,其表述是动情的。充分表现出他的文学创作天分,使作品具有了艺术审美价值。
一、        凝聚善美,呼唤爱心
张老师的这组抗震救灾寓言集中地表现出创作主体的爱心,让善美之光更加
绚烂夺目。
《爱的呼唤》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不断地在废墟上呼唤埋在下面的姑娘。这一声声呼唤,打动了爱神丘比特。于是,才有了爱神相救的结局。在抗震救灾主题表现上,作者大胆地运用了浪漫的手法,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请入篇中,来为创作主旨服务。其实,这种借用人物,其寓为抗震救灾救援队,人民解放军、公安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等,他们就是丘比特。作者用爱心来呼唤爱神,借用爱神的力量来拯救受难者,这充分体现出作者善美的爱心。
二、创新勇气,支撑创新
    文学永远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当然寓言创作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而在表现抗震救灾主题的寓言创作上怎样创新,这是要冷静思考的。从张老师的抗震救灾寓言作品中,可看到他在激情的层面上,不忘冷却哲理的思考。失去这种思考,就不能说是创作的寓言。
谭旭东在作张老师《角马公主》序言中,对张老师的寓言创作敢于创新精神给予肯定。他说,创新是优秀艺术家的自觉行为,我觉得张老师的寓言就充分地展示了他敢于创新,大胆开拓的精神。如在《角马公主》中所收的“汉字寓言”,就是寓言文学的新形式,也是寓言内涵的新拓展。另外,他所创作的“寓言鼓词”也是非常独特的,把寓言与民间文艺形式有机结合,是以往作家几乎没有尝试过的。还有,他所创作的“科幻寓言”,恐怕除他以外,还没有人尝试过。能得到评论家谭旭东这样的评说,说明张老师的寓言创新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那么在他抗震救灾主题寓言创作中怎样创新呢?张老师把残酷的灾难化为浪漫的表现形式。如《废墟下的歌声》写一个小女孩用《两只老虎》的歌声,与死神老虎进行了一场游戏式的周旋,在歌声中小女孩的恐惧、痛苦、怯懦得到了化解,直到救援队赶来。将死神变作老虎,而小女孩所唱的又是“老虎”,将特定环境下的苦难变成了“游戏”的快乐,以这种快乐驱赶死神。这种寓言表现手法是大胆的浪漫。这是生命之歌,不仅仅是歌声,也是生命发出的强音。只要咬牙坚持到底,就会见到生命的曙光。
三、文学睿智,文学审美
我国的寓言创作可能是受束于古希腊的伊索、十七世纪法国的拉•封丹、十八世纪德国的莱辛和十九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大师的寓言表现形式,使中国的寓言创作难以摆脱说理强于情节的状态,导致生硬呆板。
其实,寓言文学创作在表现上有着多种形式可尝试。在具有“寓言”的寓理特质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上可借鉴其它文学样式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寓言在表现方式、手法上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需要作者睿智的天分,以创新的精神让古老的寓言散发文学审美之彩。张鹤鸣老师汲取其它文学艺术营养,这样尝试:将寓言和戏剧有机结合、寓言和童话有机结合、校园故事和寓言有机结合、寓言和小说有机结合、寓言和诗歌有机结合、寓言和科幻文学有机结合、寓言和民间文艺有机结合,从而创作了寓言剧、寓言童话、校园寓言、寓言体小说、寓言诗、科幻寓言、寓言鼓词等等。这些寓言的“融合体”作品充分表现出张老师的文学睿智,使寓言作品具有了阅读活力,也呼应了时代需求,更凸现出作家的艺术才华。
在张老师抗震救灾主题寓言中,用文学的智慧来彰显创造力。《名人与凡人》描写了小姑娘“救人天使”一面,这远远不够,笔锋一转,将着重点落在小姑娘被无休止地采访折磨精得疲力尽上,道出了“被荣誉包围时,自由也就失去了”的道理。这样来表现抗震救灾主题,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三兄弟》写大哥在废墟里没能坚持住死亡了,老二虽然坚持住了,可在躺上担架之时松了一口气,以为终于生还了,忘记这最后一刻的坚持,还是死在半路上了。道出了“哪怕是到最后见到了生还的曙光,但还是要坚持,坚持来不得半点松懈”的道理。《原子能绿豆丸》将科幻加入寓言,道出了“劫后余生的孩子成熟得特别早,灾难喂大的孩子特别懂事”的道理。如此种种,让我们看到张老师在寓言创作中的情节安排处处“意想不到”,这些精巧的构思,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是难以创造出文学意境的。
从张鹤鸣老师的抗震救灾寓言作品中,让人们看到了善美之光,感到了创新之勇,睿智之美,是我们寓言作家学习的楷模。愿张老师在以后的寓言创作中,不懈探索,创新不断,为中国寓言的繁荣发展引领新路。
                                                                                                                           2008.10.7龙首山下

谢炳琪 发表于 2008-10-20 17:17

老战友,喝白酒!

文章好,评价高。

鸽子树 发表于 2008-10-23 15:29

精品精评

灵信子 发表于 2008-10-29 18:54

:victory: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