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肖显志 发表于 2008-10-19 11:12

寓言,应关注幼儿行为哲学

【2008年中国寓言研究会年会•论文】

寓言,应关照儿童行为哲学

肖显志

寓言,是寓理于事的文学形式,实际上是哲学的文学表现。
寓言所阐述的道理无不演绎着哲学的思辨。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类行为的全面
反思。那么,寓言就是通过这种反思来诠释人类的行为道理。
面对幼儿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和总结出存在着行为哲学,即幼儿行为哲学。
什么是幼儿行为哲学?它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幼儿的行为,来关注为人处事的行为道理。
幼儿虽然还没有“为人处事”的主观行为能力,但从人的本源思维出发,也
就是从幼儿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来判断其美丑善恶,并从中得出道理的判断。
幼儿行为看似幼稚的(有时还是可笑的),但其中蕴含着哲学的道理,会给大人们以做人、做事道理的启迪。
幼儿行为哲学方面的要素理解分歧和思维碰撞,很多时候会激活我们不少灵感——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寓言文学创作等方面。
这样,我们就应该让寓言关注幼儿行为哲学,使之成为诠释幼儿哲学的平台,反思人类行为的文学领域。
    我是铁岭师专的客座教授,承担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我便将自己的《幼儿行
为哲学——幼儿行为哲学解析与研究应用》理论课题立项,已经进行了两次讲座。本论题仅就从幼儿游戏中的哲学行为,谈谈与寓言文学创作的关联。
我们习惯地认为,哲学往往是由从事物的困惑、怀疑、思考所激发而产生的,
这就给哲学穿上非常严肃的外衣。事实上,游戏无时不演绎着哲学。特别是幼儿的游戏,具有随意性和无物质目的性,在游戏中蕴含着哲学的元素。
游戏,是孩子们要从中得到乐趣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大人教给的,是孩子们在玩儿中创造的,是自然的属性。如果你问小孩们,你们最大的愿望、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好吃的——水果、蛋糕、糖果等等,而最喜欢的要属玩具。幼儿下生落地,第一接触了除了母体(乳房),就是玩具了。幼儿的第一感知是玩具,是玩儿。那么,游戏从他来到世间是第一的兴趣。我们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就会从中发现游戏中的行为哲学。
在我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是儿童的游戏行为。比如我创
作的幼儿故事《一个能变成五个的镜子》:
下班回家,见小女儿曦正在门前和四个与她五岁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玩耍。她们见我,就各操起一面小镜子往我脸上反射阳光,随之发出小鸟般的笑声。
“哪儿来的镜子?”我一问,曦急忙把小镜子片藏到身后,别的孩子也下意识地学着小曦的动作。
这时我才发现地上扔着一个圆型的镜子架。这不是我和妻子结婚时买的一对儿圆镜子的其中一个吗?
“为什么要损坏它?”我板起面孔问。
曦胆怯地往后稍着,喃喃地说:“我有……她们没有……”
哦!我明白了,小女儿是为了让小朋友们都有一面小镜子,才把好好的镜子给打破了的。
为了别人渴望的美好而打破自己所拥有的美好,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小孩子能做到,大人会怎么样?大人如果也像小孩子那样,美好不就满世界了么!
我的脸上开始微笑。孩子们不怕了,还是用小镜子给我晃阳光。于是,我的眼睛里满是阳光的灿烂。
这个小故事给人的哲思:
•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但也是快乐的择决
•为了别人渴望的美好而打破自己所拥有的美好
•打破:弥补他人的缺憾的同时,也是在弥补自己的遗憾
•破坏与和谐、打破与修补
那么哲学方面的反思是什么呢?给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点就是“为了别人渴望的美好而打破自己所拥有的美好”。这个小故事虽然是表现幼儿生活的,但给成人看也会从中得到哲学的思辨和启迪。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流行词语是“诚信”和“奉献”。诚信是讲“游戏规则”,而这种游戏规则往往是出自少儿时的游戏规则;奉献是要付出的,付出往往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付出是要承担“痛苦”的。可小孩子的付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既得利益观念,那么就可以说是产生哲学行为的本源了。
将寓言融入幼儿哲学领域,或者说用寓言来讲述幼儿哲学行为,不能不说是我们寓言文学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
肖显志,国家一级作家,副编审,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