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侯建忠 发表于 2008-10-08 15:55

读张鹤鸣先生新作《角马公主》的一些启发

张鹤鸣先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位在寓言创作上有很大开拓性和独创性的寓言作家,他“创作了寓言剧(寓言和戏剧的有机结合)、寓言童话(寓言和童话的有机结合)、校园寓言(校园故事和寓言的有机结合)、寓言体小说(寓言和小说的有机结合)、寓言诗(寓言和诗歌的有机结合)、科幻寓言(寓言和科幻文学的有机结合)、寓言鼓词(寓言和民间文艺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寓言的“变体”很显然是具有活力,使传统的寓言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符合时代的要求,更能够充分地施展作家的艺术才华。”(谭旭东《角马公主》序)他的创新得到了我国寓言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与众不同的是,张老师不但自己创作寓言,还培养出一大批爱好寓言的学子。他不遗余力地培养下一代寓言文艺创作者。张老师曾经对他的学生许诺,你们只管写,谁写的最多,我就帮他出文集。他就这样鼓励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把寓言创作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角马公主》一书是张鹤鸣老师的又一部寓言新著,一部分内容为双羽文艺创作培训学校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从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张老师的心血没有白下,中国寓言文学创作后继有人。
    张老师自1998年退离领导岗位,创办双羽文艺创作培训学校至今,一直致力于激发少年儿童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并且成果卓著,为少年儿童的写作,特别是寓言写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张老师的学生创作的寓言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寓言改编的,有的是寓言改写成诗歌的,也有的是寓言改写成寓言剧的。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可取的,也使我们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很多中小学生,最头疼的课,我想就是作文课了。他们平时课程紧张,很少与社会接触,要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之又难。张老师把自己的寓言作品,让学生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为他们提供了有趣的写作素材,也为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这样说,改写作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方法,正如学习书法者一样,刚开始必临名家作品,等临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样,没有临摹他人的作品,就不会有书法大家的产生。有基于此,张老师不仅让学生改写自己的作品,还身体力行,做下水作文,将《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等,改写为《守株新编》、《井蛙新编》、《狐假虎威续篇》、《“冤”的故事》,这些作品新意叠出,令人捧腹的同时,也使孩子们有了效仿的范本,对改写他人作品产生兴趣,在改写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而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
    以《守株新编》为例,守株待兔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为其写续篇的寓言作家也不在少数,张鹤鸣先生的《守株新编》,可以说独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农民自从在树桩上得到撞死的野兔,便放下农活,等待别的野兔继续撞上来,任凭别人怎样劝解,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每天朝霞东升时就坐在田边等候,直到夕阳西下才悻悻离开。幸好这农民的独养儿子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每天老爸去守株,他便将饭菜和二锅头送到田头。不料有一天奇迹真的发生了:农民喝完二锅头,不知不觉睡了一觉,醒来后果然又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感到奇怪,事情咋就那么巧。原来,是农民的儿子为了让父亲每天能早早回家,趁他醉酒酣睡之际,把野兔丢下的。
    读了这则寓言后,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感动。作者看似写农民守株的荒唐故事,实则写的是一则感人的孝顺故事。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如同守株农民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怪异行为,并且受到子女们的指责呵斥。而这位农民的儿子,却能够为了让固然的父亲早点回家歇息,想到放兔子的办法。人到老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做子女的也没必要对老人求全责备,但一些年轻人往往对父母的言行,横加指责,加深了两代人的代沟。其结果往往是就像要把一棵老树板直,给老人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实,守株农民的行为只是有些不合常理,让人觉得可笑,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更没有带来什么危害,有什么不可原谅得呢。农民儿子的行为,化解了全家人心头的烦恼,满足了老人的需求,值得每一个年轻人效仿。作品巧妙的构思,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另外,《井蛙新编》、《狐假虎威续篇》、《“冤”的故事》也各具特色。张老师的许多学生之所以能成功地改写他本人的寓言作品,进而创作出在全省全国获奖的优秀寓言、优秀寓言剧作品,张老师言传身教,做下水作文,起到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当然,改写他人作品,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除了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还必须在学生作品初稿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指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反复修改才能成功。正如裘晓缘《张老师教我写寓言剧》一文所说:“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创作寓言剧是十分费神的,他辅导我们完成一个作品,如果同样的精力,老师单独创作,至少可以拿出三个成品……”张老师这种甘为人梯,乐此不疲扶植寓言新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我想起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地处偏远山区小镇,然素喜丹青,犹痴情画坛名家丰子恺,乃丰之忠实崇拜者,爱丰之作,几致入迷。报载,某月在沪举办丰之画展。某人喜极,千里迢迢到沪看展。行前致信丰女,某日到沪,并坦言家庭贫寒,欲寄住其家。丰女因事外出,无缘接待,遂留钥匙一把,让其住于己家,并赠丰之原作留念。某人如愿赴沪。人问丰女,何信陌生之人,答曰:“痴爱父画必好人也,何疑之有?”瑞安成为全国闻名的寓言之乡,张鹤鸣先生功不可没,瑞安有幸,瑞安的孩子们有幸,有张鹤鸣、洪善新夫妇这样的寓言创作领军人物,有众多痴爱张鹤鸣寓言的天真少年,瑞安这方热土必将更加迷人。那些一味埋怨孩子们写不出好作文的语文老师,从张老师培养学生创作寓言的过程,也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侯建忠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寓言通讯》编辑部主任)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8-10-08 17:07

建忠兄言之有理!我们学习寓言大家的作品,收益很多啊!:handshake

侯建忠 发表于 2008-10-08 18:55

谢谢孝成。

谢炳琪 发表于 2008-11-08 11:40

喜报:
中午接张老师电话,
侯建忠的这篇评论文章
发表今天《光明日报》!:victory:
祝贺。。。。。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1-08 12:28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鸽子树 发表于 2008-11-08 15:57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8-11-08 20:07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侯建忠 发表于 2008-11-10 07:53

谢谢各位。: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