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追求执著的自我 之一
坚持追求执著的自我 之一坚持追求执著的自我
----序《老许寓言(十三)》
郭大森
老许,我是读到《老许寓言》后,倡议召开《老许寓言》研讨会,他风尘仆仆来到长春,才见面认识的。他是以他的寓言诗,打动了我。我先前并不认识老许,不知其名当然也从未谋面。这是先见其书,闻其名,后见面识其人。果真是长须飘拂的老者。智慧顶光秃,眼光有神而深沉,透出智者的神韵。让我肃然起敬。他已是发表两千五百多篇老许寓言诗、出版十一厚本《老许寓言》诗集的著名寓言诗人,而今邀我为他《老许寓言(十三)》写序,我高兴!我感叹!这是他创作老许寓言诗的新成果,也是我向读者推荐《老许寓言》的机会。我历来主张:我们评判一位作家,要让他的作品说话。作品是作家的生命,作品可以张扬权威,作品可以宣扬名气!靠作品说话的作家,才可能是好作家;靠作品说话的诗人,才可能是真正的诗人。满族寓言诗人老许先生,已出版了十三厚本、135个印张的《老许寓言》诗集,创造了古今中外无人可比的惊人奇迹!十三厚本、135个印张的《老许寓言》叠放在一起,你不吃惊吗?这的确是近年来吉林省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奇迹。寓言诗人老许先生的《老许寓言》,已有论者评定:“《老许寓言》具有数量庞大、形式整齐、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语言平实的特色,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寓言诗方阵,为当代中国寓言诗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还有论者说:“凭老许创造的寓言诗奇迹,他以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和文体风格,使其寓言诗的内容臻于完美,凝结成为寓言诗丰碑的靓丽‘碑体’,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凭老许对寓言诗理论的造诣,奠定了牢固的老许寓言诗丰碑的‘碑基’。由于老许对寓言诗的执著追求、苦心经营。现在,终于建立起来了寓言诗苑里这一座牢固的老许寓言诗丰碑!”又说:“老许先生有才气、有灵气、有底气,是三气皆备。他的寓言诗创作如日中天,正值旺期,创作发表了……多篇老许寓言诗就是证明。”我是首肯这些观点的。事实证明,又有《老许寓言(十二)》和《老许寓言(十三)》的出版,这证明寓言诗诗人老许先生虽已七十岁了,至今也还没有停笔,仍在坚持写。这种对寓言诗的痴迷和追求的献身精神,特别令我感动。我也看到了他的《老许寓言(十四)》,《老许寓言(十五)》和《老许寓言(十六)》的书稿。令人惊叹!他的确是创造了“其产量之丰,当今之世似无第二家,所向无敌”的事实!他的确是取得了古今中外无人可匹的骄人成绩。他如今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老许寓言诗从全国走回了吉林,在吉林,广为流传,由吉林省作协文学院、长春市寓言文学研究会和《快乐童话故事》编辑部为《老许寓言》开了研讨会。《老许寓言》必将再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成为吉林人的骄傲,成为东北文学界的佳话。我为此感到特别高兴。我真心的愿为《老许寓言(十三)》作序。
《老许寓言(十三)》,编辑了新的老许寓言诗219篇。
读《老许寓言》,我认为有几点可以论定:
一,老许寓言诗数量惊人,史无前例。这是不争的事实。老许若默没沉默。坚持寓言诗创作五十余年,先已出版了《老许寓言》十一本,发表了两千三百多篇,加上《老许寓言(十二)》和《老许寓言(十三)》,再加上《老许寓言(十四)》,《老许寓言(十五)》和《老许寓言(十六)》,即已达到三千三百多篇。这数量不惊人吗?老许寓言诗长短不一,以短篇居多,多以20行左右写成。这样估算来,他已发表总数在七万多行的寓言诗。这样的创作产量,是已知中外所有寓言诗人创作发表的寓言诗总数的两倍以上。这还不惊人吗?怪不得著名寓言作家黄瑞云老教授题辞说:“寓言方阵 所向披靡 老许先生的寓言,其形式都排列成方阵,其产量之丰,当今之世似无第二家,所向无敌也”。中外寓言文学史家陈蒲清教授说:“中国现当代作家,既继承传统,又吸收西方的经验,中西合璧,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寓言诗。这无论是从纯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寓言的角度看,都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老许和他的寓言诗,就在其中充当了弄潮儿的角色。”还说:“其创作速度和数量,在中外寓言历史上,应该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在中国寓言诗的发展历史上,也是有其特殊的贡献的。”老许自己对这样的评价却很清醒,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我知道,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多,可能被人指责为粗制滥造,指责为质量不高。坦率地说:我的确不能说,我的老许寓言诗每一篇都是精品。优质和平庸之作兼而有之。”
二,老许寓言诗题材广博,内容丰富。
这本《老许寓言(十三)》,内容涉及天地间,社会里,人间世的种种故事,有一百多篇是以常见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故事寓言藏有哲理教训,如:“鹰和鸡想飞上天”;还有五十多篇直写人世间的古今人生故事,甚至有二十余篇是写名人的传闻轶事,如:“里根定做一双鞋”;甚至,老许本人也出场参予演绎故事,如:“读者与寓言诗人”。这些都成了老许寓言诗的题材。这些寓言,有的通过动物故事或人的故事写了人们生活中的深刻教训或是哲理,启迪人的智慧。
《老许寓言(十三)》219篇寓言诗的题材,展示了人间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讽刺了人们生活中的丑恶的陋习,赞扬了崇高的人生价值,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警惕。
《老许寓言》题材广博丰富,选取了各种类的动物、植物、山川、水石,经拟人而创作成为寓言人物形象;当然也选取了社会界的一些人和事,让读者看到了存在于社会人群中的爱与恨,诚与诈,谦与骄,勤与惰,勇敢与懦弱,奉公与自私,遵纪与违法,俭仆与奢华等内容。
老许寓言诗涉猎了广泛的题材,老许寓言诗所描写的人间世态,不仅只是一些篇幅短小的寓言故事。他透过寓言故事,揭示出告诫人引为教训的寓意,寄托了他的极为深刻的美学理想。
三,老许寓言诗寓意深刻,思想深邃。
我们可以说,《老许寓言》是洋洋洒洒的寓言诗大观,是人生的教课书。老许像是在课堂的讲台上授课的教师,笑容可掬地给我们讲述生动的寓言故事。
老许寓言诗的价值,不只在于它的数量多,更在于它的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从内容上看,《老许寓言》的题材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
思想深邃是《老许寓言》的显著特色,它所涉及的生活丰富多彩,好像把一个缤纷多彩的现代社会搬进了老许寓言诗里。
他不重复、不沿袭前人和他人写寓言的老套路,老许寓言诗都鲜明地打着当今时代的烙印,《老许寓言》有老许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创意和风格,充分展示了老许的内心世界。《老许寓言》紧跟时代的脚步,迅速反应新鲜的生活,开拓很多新的题材,展示新的深邃的思想,这是更令人欣慰的。这使老许寓言诗的时代色彩更加浓厚。
《老许寓言》如人生世界的万花筒,变幻无穷,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老许寓言》的思想深邃而成为值得人们认真读的生活教科书。不要因为《老许寓言》篇章多而却步,应因《老许寓言》的思想深邃被吸引,认真接受其寓意。
老许在《老许寓言(五)》的后记中说:“寓言诗人,绝对不应该是思想的矮子,也绝对不应该是思想的懒惰者。而必须是也应该是勤于思考的处于时代的高水平,必须是也应该是代表民族的高水平的思想。既使达不到这一高水平,也应该向这高水平的标准努力,争取作到。寓言诗人,应该是一位思想家。他可以不是抽象思维的政治思想家,也可以不是一位哲学思想家。他应该是对人生奥秘的探知者和洞察者,要在短或长的寓言诗中,解释人生奥秘或概括的阐释人生的真谛。”他不仅这样说。还努力地坚持认真地实践着。
四,老许寓言诗形式新颖,风格独特。诗有风格不易,有独特风格更加不易。寓言诗人老许先生潇洒地独步于中国的寓言诗坛。老许寓言诗的风格,体现在寓言诗的样式上,体现在寓言诗的语言上,体现在寓言诗的创作手法上。
综观老许寓言诗的样式,有论者说是“寓言诗方阵”,或说是方阵式的寓言诗。这是就老许寓言诗的诗节和诗行而说的。人们曾说闻一多的诗如豆腐块。那样形容是因为人们当时没有发现兵马俑的军阵,也没见过中国的国庆游行和阅兵。因而没有联想到方阵式的诗节。而老许寓言诗的出现,评论家给予了褒奖式的命名而突显了老许寓言诗的诗节样式。老许发表了三千多篇寓言诗,坚持了这样一种方阵式样式。老许寓言诗形体鲜明。成为老许寓言诗的一种独特风格。
老许寓言诗,从整体文风来说,具备了自己的风格:首先,老许寓言诗是具有简朴写实的风格,语言朴素平实,故事真实可信,不疑其假,更加贴近生活。其次,老许寓言诗具有针砭恶习和丑陋行为的战斗风格,寓意尖锐,老辣不俗,一针见血封喉,可以是匕首也可以是投枪。再次,老许寓言诗具有奇幻的浪漫主义风格,故事情节超越现实,充满了奇思异想,多用夸张手法。第四,老许寓言诗具有深刻的诲人的哲理风格,蕴含寓意可读可悟,余味幽远绵香,耐咀嚼可品味。第五,老许寓言诗具有幽默的喜剧风格,有时是妙语连珠逗人发笑,对话常有妙趣横生,可令人产生会心的微笑。
老许寓言诗的风格,体现在寓言诗的语言上。老许寓言诗,其叙述寓言故事时的语言,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跳跃着打破时空界线,自由拼接组合,在简短的二十几行内,叙述一个完整或者是片断的寓言故事,没有高度概括的语言是难完成使命的。这是老许寓言诗叙述语言的一个特征。
老许寓言诗,在创作手法上体现了自己的风格。
老许寓言诗独特的风格的形成,我们可以肯定作家自己的主观因素,对老许寓言诗的风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不能说明老许寓言诗风格和作家老许人格完全等同。其中华民族性因素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因素,以及时代性因素等等,都会成为制约。老许追求寓言诗的风格形成具有时代特点,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中得以确立的,冲破了民族的和自我的局限,引导读者细心地体验领悟。老许写老许寓言诗,实现了这种突破,引领读者获得领悟的提高,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具的特殊风格。
老许说:“中国有自己的寓言诗,要创造中国特色”,他引用老诗人刘征的话称:“中国当代寓言诗,应有自己的规则,应超西方寓言诗,创造自己的风格。”《老许寓言》用寓言诗方阵显示了创造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寓言诗的实际行动,真的是可喜可贺!
本帖最后由 老许 于 2008-10-1 12: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