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試談寓言教學 黃欣怡(台)
意在言外--試談寓言教學黃欣怡(台)
本文綱要
壹、 前言
貳、 何謂寓言
參、 寓言的寫作手法
肆、 寓言運用於教學之中 伍、 結語
陸、 註解
柒、 參考文獻
壹、 前言
在國文教學的教材裡,「寓言」所佔的篇幅並不多,以高中翰林版課本為例,只有第一冊〈柳宗元寓言選〉和第三冊〈賣柑者言〉兩篇,為數不多,不過我們會常在課外閱讀選文中看到寓言的身影,例如:在《左傳》、《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子、史的典籍中,都大量的出現,學生要接觸到的機會也就提高很多。
當代著名作家大陸寓言作家金江先生,在評價寓言於兒童教學的作用時,曾說:
寓言這種文學形式,不僅得到成人喜好,並且深受青少年兒童的歡迎和喜愛。學校教師透過寓言教學兒童最適宜不過了。寓言既簡短又具體,既生動又形象,使兒童懂得道理,受到教育,效果很好。通過寓言培養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對兒童進行美學教育,作用也大。寓言的精鍊、優美、明快、智慧的語言,又是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寓言的美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價值很顯著。﹝金江編《中國現代寓言集錦‧前言》﹞
寓言常把要說明的某個道理或哲理,寄託在一個虛構的小故事中,以四兩撥千金式的輕鬆幽默,揭露富含深雋的哲理與寶貴的生活經驗,不僅具有娛樂之外,還有發人省思的獨特品味,如何運用寓言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倫常觀念,良好價值觀,進一步引導邏輯思維的發展,由意而言逐步加強學生在語言運用的能力。
貳、 何謂寓言
「寓言」這一個名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註一﹞「寓言」的意思就是利用一個虛構的故事,把要說的話隱含在裡面,讓聽故事的人能夠明白,又不至於因為太露骨,而引起不快。
對於寓言的解釋,香港長風書局印行的《伊索寓言》的序言裡,有一個故事,大意是說:
古時候,「真理」從天上降臨人間,他一絲不掛地跑進皇宮,用枯燥無味的哲理向國王說教。國王聽也不聽,把他轟出去了。
第二次,「真理」從文人騷客那裡借了一件華麗辭藻的外衣,滔滔不絕地向國王宣揚道學。國王很不耐煩,又把他轟走了。
後來,「真理」把自己打扮成娓娓動聽的故事,國王聽入了神,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他的勸諫。從此,國王一天天聰明能幹起來了。這些寄託著哲理、勸戒的故事,也就成了皇宮裡的座上賓。
這些短小而風趣的故事,因為它常語帶雙關,而且所用的譬喻巧妙,使得本來是作為表達技巧的寓言,進而變成一種文體,而且為學者所喜愛,就是我們所說的寓言。余秋雨說:「寓言,兼跨哲學和藝術之間的寓言,多方面顯示了人類水準文化的大幅度提高」。
參、 寓言的寫作手法
寓言往往喜歡「寓意於言」。如何更具體地說,寓言往往用譬喻的方法,透過鳥獸草木和種種物體的姿態,來著重摹擬、揭露、批評或嘲笑人們的缺點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特色就是「誇張」,劉熙載《藝概‧文慨》中所謂的「莊子寓真於誕,寓實於玄,於此見寓言之妙。」
我們可以歸納出寓言的特徵是:
一、 利用擬人化和誇飾化的手法,全篇貫串著一個寓意。
我們知道,中國寓言經過幾千年口頭流傳與文字創作,人們能在淺顯的故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輕鬆地看透寓言背後的深刻內涵,找到作者所求,也因此寓言並不像小說那樣,具體明白反映現實;也不像詩歌那樣,反映生活感受抒發內心情感;又不像古文那樣,力主明道致用。寓言的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性格形象是透過「擬人化」﹝註二﹞手法,又叫「人格化」的手法,寓言人物的一切活動,其實是人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是人類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我們在寓言故事中看到動植物、無生物的寓言形象,它們就像人一樣生活,和人一樣擁有思想感情,若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上而言純屬虛構,但沒有因為寓言的想像而感到失真,反而使人信以為真、若有其事,用來對照生活、影射世界,讓讀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串聯,從中得到教益。
寓言中「誇飾化」﹝註三﹞手法,往往抓住社會上某些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加以誇大渲染,或以漫畫式的誇張虛構而成,使讀者能夠從短小篇幅的文字中,容易掌握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不過這種誇張手法,並非隨心所欲,反而建立於堅固的事實基礎上,有聲有色的描繪動作、想法、姿態,用誇張手法創造的寓言,文筆犀利,含蓄幽默,如同笑話一般,側重於生活趣談,寓教於笑。
這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道理。比如,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看明白一個寓言故事,但是我們卻不可以有足夠的信心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寓言所蘊藏著的真理與智慧。
二、 含有教訓意味,以教訓性為其目的。
寓言是學者有意的虛構,因為寓言原本目的作為雄辯陳辭,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常為諸子在周遊列國時,和論敵辯論或說服君主用己時所用。這些寓言故事在《左傳》、《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子、史的典籍中,都大量的出現,可見寓言在政治運用上的重要性。寓言的創作往往抓住事物意義,利用藝術手法描繪出各角色形象,表現出荒唐可笑行徑來結束故事,使讀者大笑,這也是寓言最精采、最富藝術感染力的地方,其中表現出某種深意,這些深意也通過失敗的結局,與作者否定或批判的思想巧妙的聯繫,隱約給予價值觀判斷,所以寓言也就有了娛樂之外,發人深省的獨特品性。不過寓言作者給予立論或價值觀時通常有兩種做法:
﹝一﹞ 全篇寓言中沒有議論,必須由讀者自己辨明當中的意思。因為寓言故事簡短、人物不多、情節風趣,也善於抓住事物發展關鍵,相對下讀者也容易一讀便能明白的,而其隱藏於後都有它一定的含意存在,但是必須由讀者自己去解讀,雖然並沒有加以說明,意義就很明顯了。
且看《吹竽》: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非子‧內儲說上》﹞
這故事講述了齊宣王使用一個三百人的樂隊,集體吹竽,南郭處士很會鑽空子,因此雖無本領,也能混進樂隊,得到優厚的待遇。後來宣王死了,湣王喜歡聽讀奏樂,要一個個樂手吹給他聽,南郭處士無真本領,只好溜掉。本篇就是通過南郭處士逃走的失敗結局,來寄託民間作者的「無真本領者不能享受長久名譽」的思想,相當深刻,也聯繫的相當巧妙。
且看《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列子‧湯問﹞
這故事敘述北山愚公不顧一切屏障,下定決心要搬走那擋在前們的兩座大山,九十多歲的愚公,和一個剛滿八歲的小孩,經過堅韌頑強的勞動,終於感動上天,北山愚公不怕任何困難,堅決到底的精神,在閱讀完這篇寓言故事之後,可以清楚的知道。整篇寓言故事充滿神奇、誇張的想像,把他跟現實生活加以結合,表現出來人的某種思想風貌。
﹝二﹞ 寓言故事結束之後,作者更加上一段簡要的議論,把作者的意思,清楚地表達出來,使得作者看問題的眼光,能夠清楚明白呈現在讀者面前,也容易道出要說明的本意,這種手法常為後世章回小說所愛用。讓當時的聽者和後世的讀者,能夠很準確的把握諷刺意味。
且看《奕秋》
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這故事是全國下棋能手,也不能教好分心旁騖的學生,進而說明了學業專精還是必須要依靠專心學習才能達到,這種由故事而評論,以突顯主題,在意義上作更廣泛的推論,來深化主題思想,使得寓言故事中所講的角色和事件,都有更深刻的含意。
三、 寓言作品形式比較簡短。
寓言故事通常故事簡短、人物不多,類似漫畫式的特點,抓住所要表達的意義。常巧妙地利用人物對話、獨白、動作,揭露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點,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與虛構中的幻想,藝術地統一起來,更好表現事物的本質,使人愉快大笑,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肆、 寓言運用於教學之中
德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萊辛有一系列《論寓言》的著名文章,〈論寓言在學校中的功能〉是其中一篇。該文章有一段論述:
我現在直截了當所解釋的功能,可以稱作寓言的啟迪功能。為什麼在一切藝術、科學領域如此缺乏發明家和富有自我思維能力的人呢?這個問題最好用另外一種問題回答:為什麼我們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呢?上帝賜予我們靈魂,可是天才,我們祇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對於一個小孩子,我們要儘可能地持續不段地用同樣的方式培養和增強他的整個精神力量。《論寓言‧論寓言在學校中的功能》
萊辛認為,藝術、科學領域缺乏發明家和自我思維能力的人,是因為教育缺乏給予類似的環境,來發展兒童的推理能力,我們往往給予學生標準答案,這樣的思考模式是無法引導孩子學習邏輯推理的能力,所以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有徹底的改變,把教材跟學生的思維結合,才能夠啟迪學生的創造,這是由寓言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
寓言就是作者另有寄託的故事。故事性和寄託姓氏寓言的兩大要素,它們組合而成寓言的雙層結構。故事是寓言的表層,它提供一般的道理,可以稱為「寓體」;寓言的裡層式「寓意」,它便是寄託在故事中的道理。寓言的這種特點,對人類有兩大啟蒙作用:對人類群體而言,它引導初民從原始的形象思維,走向理性思維,從而邁進文明社會的大門;對人類個體而言,它引導每個人從形象思維發達而理性思維較弱的童年、少年時代,逐步邁進理性思維成熟的成年時代。這是因為,寓言的文體是一種形象,甚至帶有原始思維的特點﹝如:各種生物甚至無生物都能思考和說話,便是原始的「萬物有靈」觀念﹞;而寓言的本體是一個抽象的道理,是理性的蓋括。因此,寓言能在兩種思維間起到橋樑的作用,我們應該利用寓言的特點,發展兒童和青少年的思維能力﹝陳譜清,民90年﹞
在教學中應該影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寓言故事的寓意,筆者以高中課文中《某永氏之鼠》、《蝜蝂傳》為例,說明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 多角度分析─變換分析的立場和角度。
文章結構的分析及切入的角度,往往給予整篇文章不同的風貌,能夠從表面寓意加以觸發深層的哲學內涵,從主題的推取到確定寓言的寓意,才能找到寓言的精神所在。
以〈某永氏之鼠〉來看,其結構如下:
第一小段→某氏愛鼠的原因、方法、結果。
第二小段→新主人滅鼠的原因、方法、結果。
第三小段→作者把要表達的寓意,以議論的方式,清楚的表達出來。
在進行大意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課文相關的內容中找出答案,再組成大意。
1. 舊主人如何對待鼠輩?
2. 新主人如何對付鼠輩?
3. 老鼠最喜歡/討厭什麼樣的主人和環境?
4. 鼠輩橫行的房屋帶給主人有什麼不方便?
5. 鼠輩的下場跟作者文末的感嘆,對於整篇內容意義上,表達出何種用意?
然何,老鼠的問題─舊主人、新主人的態度差別?到文章結束後,給予讀者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從老鼠的下場「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和作者的感嘆「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正可以彰顯故事的寓意,我們可以加以推測,作者除了描述老鼠之外,其內容還有隱含些什麼?所以我們還可以增加一個提問:
6. 作者是不是有隱含批判的意味?是不是暗指些什麼?
把此答案併入前面的問題裡,課文的大意就是:某永氏因為對生肖觀念的迷信,所以對於鼠輩的盲目敬畏,並非「愛鼠」而是「拘忌」,所以他的迂腐為老鼠的肆暴開闢了場所,而老鼠的橫行無忌,又反過來襯托了永某氏的昏庸。新主人對待這些鼠輩的態度,就如一般人厭惡老鼠一樣,於是「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補之」,凸顯出主人的個性,新主人和舊主人產生鮮明的對比,和鼠輩悲慘「撤瓦灌穴」的結果,及文末作者的感嘆,使寓言故事批判意味耐人尋味,堪稱諷刺文學佳構。
綜合上述幾個答案,引導學生推測主題、形象分析:
1. 作者以鼠喻人,指出有些人橫行一時、胡作非為,原來是有賴於特殊條件的屏障。
2. 當這個特殊條件消失之後,他依舊胡作非為,最後只會自取敗亡的結果。
3. 就新/舊主人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舊主人並不是一個壞人,他對老鼠的保護在於迷信,透過老鼠的無法無天,反過來襯托出舊主人的昏庸,也襯托出新主人的嫉惡如仇,毫不寬容地個性。
二、 逆向思考─創造性思維。
語文的教學離不開文章,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寓言故事的意義,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寓言就在逆向思維中比其他文體更具有優勢,它在內容上除了生動的故事性之外,還包含阿諛、嘲弄的諷刺性,打破傳統定見,進行創造性的思維。
以《蝜蝂傳》中是體現出蝜蝂善負、好上高、至死不變的特性,來諷諭人貪得無饜、攀緣阿附,至死不悟的可悲。所以先就文意上的推論,進而為這則寓言者出新的定義。
1. 蝜蝂的心理變化:善負重、好上高
2. 蝜蝂的實際作為:行遇物,輒持取。
3. 蝜蝂的結果、下場:墜地而死。
4. 諷刺貪鄙之徒,不知以蝜蝂為戒。
在這則寓言中,以物擬人的生動描寫,寫出了柳宗元所要表達的精闢議論,也是柳宗元時代背景中所看、所思、所聞,套用在現在社會當中,這些貪鄙之徒,能夠生存在現在社會當中嗎?如果說是適者生存,那麼那些不知悔改、位居高官位、拿到更多的薪水的貪官污吏,是不是不存在現在社會中?是不是下場令人可悲?假若還存在在社會中,如果下場並非如同柳宗元所諷刺一樣,那麼之間的差異在那?
雖然多項思維、逆向思維可以使得學生的思路更通廣,不過老師還是必須告訴學生,最接近原作的寓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之後,在將開放性想法與知識串聯起來,這樣才能夠將思維清楚的發展出來。
五、結語
過去中國人民所長期創作與流傳下來的優秀民間文學,其意義跟價值是怎麼樣呢?平心而論,寓言是一種體裁,它不但具備勸喻,諷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種有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寓言簡潔,精練的形式成為寓言的特殊風格,同時寓言具備獨特的教育功能,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利用寓言來對當學生們的啓蒙智慧的鑰匙,一點也不過分,同時也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
這些寓言從主題到題材,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貼近學生心理,原因是寓言這種形式的淺顯及說教成分已成定局,它直接而真實地反映了過去人民的生活、思想、奮鬥、願望和幻想,充滿著民間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華,中國寓言經過幾千年口頭流傳與文字創作,具有結構上的無懈可擊的特徵。
人們想要能在寓言淺顯的外在故事中,很輕鬆地越過其深刻內涵密碼,找到作者的所求目的,就必須透過內容、形式的深究及文意的鑑賞來掌握寓言所蘊藏著的真理與智慧。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寓言的創作保持著鮮明的現實的特色,而寓言的表現手法卻是浪漫的,對於現代學生來說,寓言爲他們提供包含文字、圖畫、解析的想像空間,將深奧的道理寓於故事當中,同時形象逼真適合想像,的確在教學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們畢竟不諳世事,不知道世態炎涼,更不懂人情冷暖,於是,就需要成人智慧的正確引導。而這種引導,來自於古代人的智慧,如果老師在解析寓言中,透過問題引導及腦力激盪的方式,使學生大膽追求和探索著一種介於言論與雜文之間的新的表述方式,讓學生體會寓言的思想境界上的崇高和藝術品味,這短短一二百字的小品,便有了新生命,發展出全新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美的享受,國文教學亦能因為「寓言」的開創廣闊天地。
六、註解
1. 寓言:寄寓的話。根據成玄英說:「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猜,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信矣。
2. 擬人法:把事物當作人的寫作方法。把適用於人的詞語用來敘述、描寫物、使文章顯得更生動。
3. 誇飾法:文中誇張修飾,超過了客觀事實的,叫做「誇飾」
七、參考文獻
1.劉燦著﹝民77年﹞。先秦寓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國文天地雜誌社經銷。
2.譚達先著﹝民77年﹞。中國民間寓言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
3.陳蒲清﹝民90年﹞。用故事啟迪智慧─試談寓言教學。國文天地,第16卷12期P4~P12。
4.吳福相﹝民90﹞。寓言與國文教學。國文天地,第16卷12期P20~P27。
5.黃秀雲﹝民90﹞。「寓言」在國小教學上的應用。國文天地,第16卷12期P35~P39。
6.翰林版國文第一冊課本及教師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