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钱欣葆 发表于 2013-06-15 18:15

文艺报:寓言怎么了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3-6-15 18:40 编辑

               寓言怎么了

                                                                 陶卫东

                                              文艺报 头版 文艺观象 2013年06月12日


      如果时光倒流,能回到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我们会看到,在全国发行的报刊杂志中,发表寓言作品的最多时足足有100多家。现如今,掰着指头数,满打满算,发表原创类寓言作品的也就十几家。而且,有不少刊发寓言的园地并非专栏而是综合类栏目,如《少年月刊》的《七色花》;不是常设栏,而是临时栏,如《童话王国》的《寓言花信风》。

  寓言,孩子爱读,有不少成人也爱看,近年来又得了个“成人童话”的雅号。那么,寓言园地越来越萎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现在缺少好的寓言作家和作者吗?未必。是寓言果如某些人认为的不为大众所欢迎了吗?那么,书店里为什么还能见到不同版本的《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呢?它们真可谓长销不衰了。

  报刊杂志发表寓言的园地越来越少,这种文体正在失去作者和读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编者过于强调寓言的类型化,从而导致寓言的题材越来越窄,体裁越来越单一。

  本来,寓言从题材来分,至少可以分为讽刺寓言、幽默寓言、知识寓言、科幻寓言、歌颂寓言、人生寓言等等;从体裁来分,又可分为散文体、诗歌体、儿歌体、戏剧体等多种。

  纵观中国当今的寓言作品,似乎只剩下“散文体”一种形式。若从题材上看,则更可怕,由于报刊杂志大都过于重视表现“人生感悟”的人生寓言,从而导致中国的寓言创作简直成了类型化写作。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谁说寓言园地少,瞧,我们的许多报刊杂志,不都热衷于刊发“人生感悟”之类的小篇什吗?

  也是的,在“人生感悟”类的文章中,的确有不少可称作寓言的作品,但寓言实则又不同于“人生感悟”,因为在“人生感悟”中,更多的是哲理小故事。我们想看到更多纯粹的寓言作品,它们应该有多种体裁、丰富的内容以及创新的表现手法。好的寓言有时应该是一面镜子,让读者从中瞧见时代的影子。

  作为编者,不应该为作者画圈圈,否则,寓言必然会步入一个怪圈,越来越失去作者,也越来越失去读者。

  生物多样化了,才能成就我们地球世界的精彩和繁荣。同理,寓言的表现手法及作者风格多样化了,才能有利于寓言的发展和繁荣。


-

贺维芳 发表于 2013-06-15 21:02

:victory:

龙江 发表于 2013-06-15 21:24

赞同。寓言写作形式、内容都要拓展,寓言不只是儿童的,是所以人的。我们作者不要自己给自己画圈圈。

蝉亦戈 发表于 2013-06-16 07:50

陶卫东
是谁?

桂剑雄 发表于 2013-06-16 07:58

陶卫东
是谁?
蝉亦戈 发表于 2013-6-16 07:50

学院派吧?

钱欣葆 发表于 2013-06-16 08:01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3-6-16 08:15 编辑

-

    《思维与智慧》 2005年05期    陶卫东  《寓言一 束》       不知是否同一人?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ZF200505077.htm

李海茂 发表于 2013-06-16 08:09

为寓言的繁荣和发展鼓与呼!赞!赞!!赞!!!

蝉亦戈 发表于 2013-06-16 08:45

6#钱欣葆

这个只能算仿作,走这样的路,不好。

吴宏鹏 发表于 2013-06-16 10:42

很赞同。
不过,最近也在文学界发现了一个现象:呼吁的人铿锵有力,条条是到,赞同的人热血澎湃,齐声应和,但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一点儿改变都没有。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06-16 11:57

很多人在努力创新,但是偏偏有人无视或者注意不到你的创新,在那里空发言论,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文学评论,批评是学术的,客观的,在不能充分掌握材料的情况下,主观发言论是不负责任的。至少,要列出你写的文章根据了什么文献,好让大家知道你在多大眼界上发的这种言论。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06-16 12:09

有些人口头提倡创新,实际上他可能还是用老眼光看待。有时,即便你创新,他会说你不行之类。双重标准。
这是更深一层问题。实际这也是创新受到阻挠的具体原因之一。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06-16 14:33

寓言发表的阵地较少这是实际。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不必多说大家也知道。当今环境,尤其,批判讽刺的寓言是要有"度"的,否则只能在网上以匿名作品流传。(不过,讽世类,你的象征,比喻手法可以更间接些。)
古代社会,文人从入学就有很扎实的韵文训练,科举也离不开韵文。汉语韵律专门是一种学问,需要认真学的。新文学后,汉语教育一直是以"大众白话文"为主,几乎很少有韵文学习,新文学创作大多是散文形式也是正常。所以,韵文形式,只要总体上有少部分作者创作即可。
除了格言式的小寓言、杂文附属的寓言之外,大多寓言还是要从"故事性"来增加可读性吧,寓言和童话、小说等文体,时常并非界限分明,尝试结合可能是很简便增加新意的路子。
文本表层形式是一方面,但个人觉得作者还是主要从自己擅长的形式入手,在更深一层——构思具体的故事写作手法上求新意,至少,不要老重复和旧作品故事模式雷同的故事。浅见。各位老师见笑。

桂剑雄 发表于 2013-06-16 15:37

寓言发表的阵地较少这是实际。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不必多说大家也知道。当今环境,尤其,批判讽刺的寓言是要有"度"的,否则只能在网上以匿名作品流传。(不过,讽世类,你的象征,比喻手法可以更间接些。)
古代社 ...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6-16 14:33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否定 发表于 2013-06-16 20:48

支持青山外老师!
1.”除了格言式的小寓言、杂文附属的寓言之外,大多寓言还是要从"故事性"来增加可读性吧。”很赞同!
其实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读故事。
2.“文本表层形式是一方面,但个人觉得作者还是主要从自己擅长的形式入手,在更深一层——构思具体的故事写作手法上求新意,至少,不要老重复和旧作品故事模式雷同的故事。”不仅有故事,还要有一定的创新,不能让别人觉得写寓言的人就是一群炒旧饭的人!:victory::D

筱枫 发表于 2013-06-16 21:48

:victory:

龙江 发表于 2013-06-16 22:22

写寓言的人大多只是爱好,不像小说、散文、诗歌,有许多专业作家,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多寓言作品,应该是正常的,没那么多报刊发表也算正常。但是,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本专门的寓言刊物(以前据说有一本《寓言》杂志,现在好像没有了),这个,应该叫不正常。寓言这种文体,没有一个自己的阵地,是可怜的。说寓言有讽刺,得不到支持,我看是给自己找理由罢了,杂文的讽刺不比寓言差,我看杂文类刊物就办的很好。我们报纸也发了不少寓言,也没有谁来找麻烦,读者还挺喜欢的,青山外的“微寓言”更是快办成品牌了,所以不能笼统说寓言没有市场。关键是协会不要扯皮,作者队伍要建起来,推动寓言的形式要多一些,这些事情做不好,我们能怪谁呢?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06-16 23:27

本帖最后由 青山外 于 2013-6-16 23:32 编辑

办新刊物申请刊号、筹集资金等不是很简单,之后便是是否盈利的事。较复杂。
个人觉得,寓言协会工作步入正轨后,办一名为<<寓言>>、主要面向成人、突出探索、前沿的纯文学刊物,这是该做的,迫切的。纯文学刊物,主要面向专家和爱好者,以交流为主,不一定要盈利。所以,一开始可以先试行民刊(先行季刊或半年刊,月刊较急),较好操作。办的过程中,不断争取各方面支持。希望办了之后,遇到再大困难,哪怕只能印出数本,也不要停下来。为寓言文学开拓 、守住一个阵地。

张培智 发表于 2013-06-17 17:54

办新刊物申请刊号、筹集资金等不是很简单,之后便是是否盈利的事。较复杂。
个人觉得,寓言协会工作步入正轨后,办一名为、主要面向成人、突出探索、前沿的纯文学刊物,这是该做的,迫切的。纯文学刊物,主要面向专 ...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6-16 23:27

言之有理!
协会主办,委托某出版单位或杂志社代办。寓言学会有了自己的阵地,办成精品,有了影响,得到社会认可了,也许有些问题就能慢慢好解决了。

龙江 发表于 2013-06-17 18:32

办一本刊物,在开始阶段,要想靠刊物本身来挣钱是不现实的,只有靠社会支持。把成本降到最低,把刊物办好。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总之是会遇到好人的。在这方面,我有很多心酸的体会,但也遇到过许多温暖的手臂。

蝉亦戈 发表于 2013-06-17 19:25

寄希望于后来人!:handshake

否定 发表于 2013-06-17 19:41

17#青山外
支持青山外老师!盼协会早日步入正轨!

否定 发表于 2013-06-17 19:43

16#龙江
《杂文报》在我们这就有很多读者!: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3-06-18 12:11

16# 龙江
《杂文报》在我们这就有很多读者!:victory:
否定 发表于 2013-6-17 19:43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3-6-18 17:44 编辑


《杂文报》五味子原来的编辑李晓娜很喜欢我的寓言,基本上是只要我投去的,都用。所以,仅96年一年,我在杂文报就发了100多篇寓言。后来,李晓娜去做了该报美文版的编辑,后来的编辑口味变了,虽然偶尔也发发我的寓言,但明显对寓言不是太喜欢。所以,后来我也不怎么投了。可见,一个编辑的喜好,对寓言的发表,同样(甚或尤其)重要。

否定 发表于 2013-06-18 17:01

23#桂剑雄
熊老师产量高!
又了解了一个新的投稿信息!

海星 发表于 2013-06-18 17:49

杂文报、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经典杂文对成人寓言的需求量非常大,基本上每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