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老许 发表于 2008-04-20 16:32

新诗应该是新的!

新诗应该是新的!
                             老许

      有件往事,铭心难忘。有一次,我为发行《老许寓言》,在候车室里等长途汽车。与人言谈间,一位老女人说:“我孙女会背诵诗。”我感兴趣地问:“会背诵什么诗?”我鼓励她:“背来试试看。”女孩很勇敢,童声娇羞地:“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我惊讶不已。这是2002年红豆征诗大赛的获奖作品呵!小女孩竟能背诵如流。我问:“还能背诵别的吗?”她说:“当然会。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我问:“能背诵流行的现代新诗吗?”他回答:“我不能!”
     我为此曾认真地思索:农村的一位小女孩,他的诗声穿过时空的隧道,触及了中华古今文化的内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怎样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典诗歌是很好的一个载体。不容你忽视它!哪一位中国人不曾启蒙于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国的新诗,曾被伟人当作主体加以肯定和支持,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此话本来与百花齐放是矛盾的。他自己却写起来没完,还大张旗鼓地号召人们学习。我这里不是说他的诗不好。只是那信中的话,推迟古体诗复兴的多年。实际上也是只有几人写几人发表。大多数人写的,也只是私下里写,放在哪里无法发表。如今,不同了。古体诗词扬眉吐气了。
      看现代新诗,新诗是相对于中国古诗而言。在诗歌领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躯者们,为实现思想解放、必须冲破古典诗歌形式和格律的束缚,采用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自由地抒发感情。因而有白话诗的出现。新诗历经八十年地发展,当然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只是发展到现在,特别是发展到现代诗阶段,曲高和寡,读者越来越少不见多,有读者,只是那些写现代新诗的人们。不写诗者不看,因为欣赏不了。发展到现在时的现代诗已经一统诗坛,更是让人难以理解、读不懂。甚至写诗的诗人自己,也解释不清其诗意为何!真是让人贻笑大方!新诗究竟还新不新?
     现代的新诗,对于古诗是新,对于过去的新诗,也是新。真的体现了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并非一定会产生进步的新诗。诗评家们说:“现代的新诗好!很有成绩。”我不想简单地承认现代诗歌的成绩。我也不想说:“现代的新诗特别糟!”总之,不能怀疑现代的新诗存在一些问题吧。
      文学要创新,新诗也要创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新诗不新吗?对古诗而言,新诗已经新了。对于未来,还需要创新。先锋对于现代,是创新吗?以我自己的经验,我写的寓言新诗,有别于古代寓言诗,也有别于现代诗。有人把咏物诗或哲理诗当做寓言诗。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问题。中国的现代新诗,只注重抒情诗,鲁迅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但不能其他一概不看重,甚至是排斥。哪怕是讽刺诗、叙事诗又怎样?也无可奈何。屈于形势,新诗刊不得不辟出古体诗专页,以示宽宏。却对寓言诗等另眼相看。《诗刊》编寓言诗的老编辑退休了,也便停止了发表,变为诗坛没有寓言诗。
      新诗怎样创新?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现在的现代诗,不是在原来的新诗基础上创新了吗?朦胧诗不是创新吗?新诗还要怎样的创新?那要看现代的新诗是否存在有什么问题。
有几点问题可以摆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
      一,现代的新诗不讲求格律,新诗的格律始终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格律可以使诗具有音乐美的特征。中国的古诗是以具有韵律的形式美而著称的。诗格律具有建筑的特点和规模,其结构具有可视性,其品质可以让人体味、吟诵时可以收到美感的共鸣作用。
      古诗借韵律之美产生可容易记忆的作用,吟诵古诗可一吟三叹,平仄音律相谐,便于口口相传容易记忆。美学家们说,中国的古诗诗韵具有迷人的魅力。这话一点不假。古诗借助人们的记忆,中国的古典诗歌、成为历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流。
      再看现代新诗,正是缺少了这种音韵的主要特征。无论长篇短章,无论通俗晦涩,无论易懂玄奥,都难以记忆流传。因为读不懂,让人望而生畏。这也许是新古诗《送别》,在获征诗赛奖后,即进入人们的口口流传中的原因吧。
      二,现代新诗的语言,不具备汉语的语言美。不具备诗语特征的口语化,必然苍白无血无肉。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神形兼美的语言对此,其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古诗语言典雅凝炼,诗句含蓄有神,平仄言韵有序,诗语修辞有形。古诗语言让你感到具有一种未知的距离感,却又可以读懂。其外形具有雄伟的阵势感。读来琅琅上口。古诗语言词汇经历史的积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标志,具有独有的特征。
     三,最主要的,现代新诗的文化素养的内涵,不是与时俱进愈益加强,而是日见丢失和削弱。这是最让人感到不可容忍的。观察中国新诗的八十年,即自“五四”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先躯者们,为实现思想解放、必须冲破古典诗歌形式和格律的束缚,提倡自由地抒写感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对将的艺术性注意不足,出现许多偏差。评价新诗的综合素质,无论写诗人的学养,还是新诗的文化内涵本身,都可以看见明显的不足和滑坡。这促使新诗的各种美学素质,都发生了走下坡路的变化。学外国的现代诗是可以借鉴的,但绝不是照抄!某教授诗人,引进了雪字排成堆的现代诗。若说不新,那冤屈了她。我们不能把好的和孬的统统学来!再说,现代新诗人,有几人是博士、研究生?既使大学本科的又有多少人?再查看中国古诗的知名诗人,在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有几人不是进士出身?现代新诗人,是否读过中国诗史?没读过《诗经》的现代新诗人,大有人在。既做了现代新诗人,不阅读中国古诗,甚至不读别人的新诗,达到:自己写的诗发表以后,说不出诗的内容和所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者,大有人在。这怎能不让读者莫名其妙?也可见诗歌编辑在推波助澜。读者当然不想理睬新诗了,也不愿意主动地欣赏新诗了。
      诗的美,不仅有外形美,当然在于诗的意象和文化内涵美。这是诗的灵魂。诗无意象怎谈文化内涵美?其实,文化内涵美具有可贵的哲学意义。它超越有限的人性美,使意象得以舒张。中国古诗的发展与存在,让中国成为世界级的诗国,让中华民族成为具有诗歌品质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继承发展诗国的传统,只一味强调:创新,与时俱进,能如何呢?究竟新诗新不新?要看是否继承中华古诗传统取得了怎样的新!
      中国古诗可以说已成为诗的纪念碑了。而现代新诗如何?自新诗借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候,应该说是缺少文化内涵美的病根已经埋下了。
      如何用现代文明医治这病根?当然应对症下猛药根治!这药是什么?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