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费出书的断想
关于自费出书的断想老许
一
写各种体裁文章的人送报刊杂志上发表,然后编成书出版。这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都是由出版社独家经营。有些作者,写文章若干,甚至可达到几百万字,若不是名家,若不是工作在有权的重要岗位上,想出书是很难的。既便是作家,一生能出一两本书,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现在,出版社看不到经济效益时,著作的书或编成的文集,只要无害,允许自费出书。他们推脱掉了出这类书的经济风险。虽说出版图书的社会效益仍摆在首位,在难于保证经济效益时,编辑们常常是割爱的。
于是,有了自费出书。此风一开,被禁锢了的许多书稿,纷纷出笼。当然,也就难避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于是,只要有钱,出书并不难。应了那句:有钱能使鬼推磨。
于是,有了代人捉笔写书,有了低质量的开卷无益的书也能印出来。
于是,有了一本接一本的名人辞典名人录。
于是,有了泰安市贪官胡建学的《胡氏文集》出笼,卖给泰安的各级干部每人一本,出现了规定与邓选一起学的咄咄怪事。
二
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文人出书本来是个人出资的事。根本没有国营出版社的先例。自然没有公费出书一说。因此,自费出书可能说是一种历史。自费出书本来并不新鲜。
历代文人自费出书,有的是为自己留存,传之后代;有的是为交换,互通有无;有的是为赠送,增进友谊;有的是为求教得到指正,精益求精;有的是为卖钱,赚取利润;当然,也有为了虚荣,展示自己的才华……
既然,自费出书古已有之,对于现在流行的自费出书,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多方指责。市场经济要求出书是商业行为。你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你就得情愿或不情愿的适应。
三
自费出书,现在是有钱即行,书稿质量,只要不是反动、迷信、黄色等类的书,只要文笔还可以(即达到出版水平!),都可获得出版机会。因此,给那些质量并不高、勉强出版的书造成机会,让人读了只有头疼,弃之可惜,留之无用,如之奈何?实在是败坏了自费出书的声誉。
比如,因为审稿不严,编辑不力让那些粗制滥造的书印出来,造成文理不通,错别字多,标点符号滥用,有的书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这浪费了宝贵的纸张和精力,只能让人嗤之以鼻。
四
自费出书,起先是买卖书号,现虽有明令禁止,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质又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最可恨的是书号掮客。我的朋友曾遭遇这样的尴尬。他出了一本书。为获得书号,他交给掮客两千元。又交印刷厂陆千元。印出两千本书。书是很精美的。看到他送我的书:朋友的半身影像傲视前方,赫然醒目。时过不久,见到另一本诗选集出来,书号与此无异。又过不久,该书号又出现在另一本长篇小说上。过了几年,这书号又印在一本小小说集上。试问,哪一本书号是真的?
我的朋友为较真,按书号所示的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地址,到北京去寻访。我的朋友在北京的小胡同里转来转去,费了好大的劲儿,在西城区找到小乘巷。敲门应声出来人,答道:“从未有什么出版社在此!”
朋友向我讲叙这经过,我又能说什么?他却大呼上当!
五
有人为出名,想方设法出书;有人为赚钱,情愿充当掮客;有人为出书,东拼西凑成文编集;有人为出书请名人作序,不惜重金请名人写序吹捧。其实,这名人的序也许是别人捉笔代劳,名人签字而已。
自费出书,这一新的文化现象,很值得人深思。
专家教授为出版学术著作,自费出书令人敬仰;
作家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自费出书是出于无奈;
新诗人为出版自己的诗,自费出书是为了宣扬现代主义或展示自己的诗作;
诗词作者为出版自己的诗集,自费出书是为了宣扬中国的诗词传统,或为展示自己的实绩。
出书的掮客,好听的说法叫书商。这些人赚取的是文化人的心血钱。我的那位朋友,被掮客收去了两千元。掮客又利用同一书号骗了几人?被骗者又给他多少钱?
掮客会说:“我从出版社整来费了那么大劲儿,也要花钱的呀?”
可是,那书号是真的假的?
六
自费出书圆了许多文化人的出书梦,也的确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好书。当然,毫无价值的书更是出了不少。这些书,有的人用权推销给无可奈何的下属单位;有的人用友情的面子推销给讲情义的人的所在单位;有的用不可思议的办法推销给了一些人。总之,个人掏腰包买的人少。绝大部分是公款接受了这些书的销售。
自费出书的费用,作者有权或有交际能量就由公款报销了。而卖书所得则收为己有。这显然星一种变相贪污!至于是否完税,那就更难说了。
真正意义的自费出书,应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
自费出的书的定价,都高于出版社的出书定价。每个印张已达两元或更多。这标准是自定,没有人干予。只要能卖出去即可。可见自费出书已达到无序有乱无人管的放任状态。无异,自费出书扰乱了图书出版秩序,虽没盗版出书那么严重,却也不可小视存在的诸多问题。
七
自费出书,已为一些好书得见天日造成机会。这是好事。自费出书,经过读者鉴别,经过时间检验,在整体的比较当中决定了这些书的价值。最终,必有获得承认的精品。这就避免了遗珠之憾。因此,时间和读者必会鉴定出那本自费出的书是有较高价值的属于精的。
看来,自费出书,最可恨的是那些打着友情幌子的掮客。他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为捞取文朋诗友的血汗钱而脸红。他们为既捞到钱,又为朋友帮了忙,得到连声道谢,在自鸣得意,偷着乐呢。
原载于《四平日报》2004年6月4日《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