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名人录入典的断想
买名人录入典的断想老许
文天祥说: “留得声名万古香”。这是为民族的壮烈的声名。文天祥受后人赞颂理所当然。
杜甫说: “千秋万岁名”。身后只有寂寞凄凉.
古往今来,有人为求名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有人为想出名的人提供可用机会,从中收取可人的金钱。“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固著书而传世,因读书而传名。世代流传,名终于不朽。这是著书者的奋斗成果。出书能流传,书必有意义。我们感谢这些书的著者。
有人想要出名,在人生的路上走,做出了有益于人的事绩,被媒体宣传,出名当然是好事。可以教人学他的优点长处。
有人想要出名,却要钻营取巧。虽有人能达到目的,但大多数会名落孙山,有的出了不光彩的名。
有人想要出名,依靠金钱直接买名,或变相的买名。结果又能如何呢?
有人想买名,就有人愿意卖名。买者出名心甘情愿付款;卖者赚钱心安理得舒服。这真是两厢情愿的事。因此,编名人辞典或名人录,有人开始赚了钱,即有人一窝蜂样跟上来仿效。近十年来,编录辞典名人录出书,形成一股热。这热,让邮政局凭增了许多麻烦。本来,邮递信件是亏本的社会服务,邮政却又无法拒绝。
对于一些真正的名人或有真才实学并取得成就的人,收录入典,编出几本名人录,本无可厚非没必要给予指责。对那些并非有成就的人,或只发表了一篇或几篇豆腐块文章的人,也收录其中入典,自己不感到汗颜,读者却大倒胃口。
入录名人辞典,三五百字的自拟辞条稿,登载其上,自己翻看这像砌长城的砖块样的大厚本名人录,心中自然会生出些光荣感来。有人实践,有人羡慕,有人想入典,当然就有人编制这大砖块。
买名者为猎取虚名,是沽名钓誉。卖名者就设计请君入瓮。收汇款单一张张,收予订书款 一笔笔在增加,编名人录者能不高兴?
买名者最终在密密麻麻的字海里找到自已的辞条,这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用几百元钱即扬名的初衷,究竟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不是从生意经出发,编几本记载作出贡献给社会的名人,把他们的德行、功劳或言论,分门别类编纂成典,为人们提供几本可以随手翻看查找作为参考的资料书,本来是很有意义的。
如今,这件事已经因为许多的编委会组成各怀目的的不同;名头虽大,或挂靠有名的单位,大多是为赚钱,早已走了味了。这令人遗憾。
说到我自己,当然还不是名人。我因为专事寓言诗的创作,出了十几本书,发表了二千多首老许寓言诗,发表了一些文章,吟了几首中华诗词,笔名传出去了。因此,常收到邀请入录名人辞典的信函。最多时,曾有一天收到三四封的。断断续续,已有几百封了吧。开始,我不予置理。终于经不住诱惑,邮回了校样,开始入录名人辞典。终于接二连三,一发而不可收。只好在有空闲时,你寄来打字稿,我就修改定稿寄回。总共有四、五百件了吧。如若让我予订购买厚厚的名人录,那可就难了。开头订过一本,以后我采取:愿收录,请便;因不购书不收录,也请便,反正我没钱买这大本厚书。如今,那本名人录还静静地站在书柜里。对于我已入录的名人辞典三百多部的人来说,有点孤独感吧。
若真的每入录一次买一本,那将累计两万多元。我不愿求单位报销,自己如何能买得起?
信还在寄来,已让人感到不胜其烦了。
名人录为谁而录?
真正的名人入录,是应该的。伪名人入录,败坏了名人录的声誉,促使人浮躁不安。勤奋者可能变得懒惰;治学严谨者可能从此马虎;奋斗者可能从此悠闲起来。
买名者如愿以偿;卖名者唯利是图。这更加促使文化畸形发展。名人录出版物泛滥已经成灾。广大读者急需的一些出版物,却无法出版发行。名人录的出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这已经到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了。
名人不是吹出来的。名人录的稿件,都是由自己起草的。后来辗转抄编,逐渐走形。
名人是靠真才实学昭示的,是靠发奋努力拼搏出来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是在科学技术上有建树的,在文艺创作上有成就的,他们很多人是“视功名如过眼烟云”,对名人录没有兴趣。
邀我入名人录的信还在骚扰,何时能停?还有完没完?
信骚扰,已经是无孔不入。我后悔自己为这骚扰提供了孔。这孔,就是通信地址。载有我的通信地址的名片,是我亲手恭送人家的。出于礼貌,人家收下。载有我的通信地址的名人录辞条,是我提供或认可的。因此,这信骚扰对于我,是自讨苦吃,自作自受,悔之晚矣。
我发誓:再不提供这样的辞条入录名人辞典。
我发誓:再不印制载有我通信地址的名片,绝不给那些可能用信骚扰我的人。
原载于《铜化集团报》2002年8月13日《太平湖》2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