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朱丽秋 发表于 2013-04-05 14:23

第二届中澳文化论坛

库切不寡言 莫言吐真言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文敏
  
  “文学与包容”,这是今天开始的第二届中澳文化论坛的主题。在这个大题目下,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的莫言和澳大利亚的库切,以及参加会议的作家、出版人和读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热烈讨论。
  
  两位诺奖得主的出席为活动增添了别样色彩。
  
  人们对于库切一贯以来的沉默寡言已习以为常,但出乎意料的是,今天库切不仅担任了主持人,与读者、嘉宾不断有互动,而且还对诺贝尔文学奖作了一番长长的评论。在“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单元的讨论中,他向嘉宾抛出了问题:现在的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引发了嘉宾与在场听众的热烈回应。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创意写作系主任布莱恩·卡斯特罗觉得,现在有些大学把学生当成顾客看待,这是一种危险的消费主义倾向。有些学生到大学只想勤工俭学,拿张文凭,对于不那么实用的经典并不很感兴趣。大学在这种消费主义的趋势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富有个性的作家总会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杰出的作家一定是有个性的作家。在继续进行的第二单元讨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中,库切和莫言都在各自的讲话中发表了对这一奖项的另类声音。
  
  库切说,一般他所知道的奖项都有明确的指向,唯独诺贝尔文学奖却是名气最大而指向不明。他说,他本人的文学趣味是很有倾向性的,他讨厌像左拉这样的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与他同时代的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是很有才华的戏剧家、小说家、诗人,但因与左拉的风格相近而不受诺贝尔奖的喜欢。所以他觉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往往并不是当时最伟大的作家,而是与诺贝尔奖价值观相近的作家。他又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对于“理想主义倾向”的表彰。他不清楚“倾向”两个字在瑞典语中的准确意义,但翻译成德文以后是指一个作家的综合元素与风格。但他看了几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授奖词,比如耶里内克、奈保尔、贝克特等人,觉得这些授奖词并没有错,但并不能涵盖这些作家的完整元素。
  
  莫言的发言似乎比库切更多了几分抱怨与火气。他回顾了自己获奖的整个过程,在自己得奖呼声越来越高时,内心还是觉得这件事并不符合他内心的某种“潜规则”。后来,他和日本的村上春树成为呼声最高的两个人,后来就通知他获奖了。他当然非常高兴。可是,没想到自己得奖以后无论说什么都是“讨骂”。“我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也不对后也不对。我现在真的想说,如果你恨一个作家,你和这个作家有仇的话,你就让他去拿这个奖好了。”
  
  莫言强调,瑞典文学院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而向他颁发这个奖的。在瑞典时,王后本人亲自告诉他,十多年前她就读了莫言作品的法文译本,现在又开始阅读英文译本。而莫言在瑞典期间最大的感触是,这个奖项并非只是由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拍拍脑袋评出来的,而是由整个瑞典社会,无论是王室还是平民,众多人群的阅读品味汇集而成的一种评判。
  
  
  莫言说,得奖以后他只能躲回山东高密老家,但不料老家也不是清净之地。有人求他为孩子找工作,有人让他帮忙打官司,有人向他借钱,又有人来让他帮着治病。对这些事情,真的是两难。现在他实在不想见人,十次邀请只答应一次,只想赶快还他一个安静,让自己好好写作品。再过6个月,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要面世了,他只盼望到那时大家能赶快把他忘记掉。
  
  出席本次活动的中国作家还有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张健,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国家一级编剧徐小斌和青年小说家李洱。中澳两国作家对于文学的讨论与交流分为六个单元进行:“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性”、“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文学的本地化与世界性”、“文化包容”、“文学体裁与阅读”,以及最后的“朗读及闭幕式”。读者通过预约得到入场券,得以与自己心仪的作家面对面交流。
  
  http://news.163.com/13/0403/05/8RH0IEO300014AED.html

朱丽秋 发表于 2013-04-05 14:25

刘震云:诺奖不是人生最终目的 最好的写作是倾听

  中澳文化论坛妙语连珠———
  
  在前天闭幕的第二届中澳文化论坛上,作家刘震云的演讲幽默风趣,引得现场笑声连连。他说:“库切和莫言在上面谈诺贝尔文学奖,就好像两个找到新娘的人对着光棍在谈洞房花烛夜的得与失,你让坐在下面的光棍弟兄情何以堪。”而对于瑞典学院评奖是不是只看文学本身,他更赞成库切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这样,“肯定今年不会再给铁凝,十年之内得不到,那它一定还有别的考虑。”
  
  “文化包容”这词太大,无处下嘴
  
  刘震云当日的演讲妙语连珠,“昨天晚上,大家酒喝得很high,那种场合比这种场合更利于两国作家的交流。一帮作家聚在一起,谈文学、文化,有点儿二。就好像厨子离开自己的厨房,还在街上谈自己的厨艺一样。作家在一起谈什么都别谈文学。”他建议把论坛主题“文化包容”改一改,“文化包容这个词太大,有点像地球是不是围绕太阳转,无处下嘴。改一下题目更好,包容的前提是不包容。”
  
  然后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有关中德文化差异的故事,现场“笑”果奇佳:“我们和一群德国朋友吃饭,我随便问了一句,莱茵河有多深,几个人特别紧张,交头接耳地商量,我马上说还是吃饭重要。他们说,问题很难回答,春天和夏天不一样,夏天和秋天也不一样……如果来到我们村,小河沟有多深,随便问一个人,马上会说1到2米,模糊的东方写意,精致的瑞士钟表,这个区别很大。第二天他们又找我去喝啤酒,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我说,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早晨跟中午不一样,中午跟晚上不一样……”
  
  金钱可以把良家妇女变成风尘女子
  
  谈到电影和小说的关系,他说,“电影给我带来了不少钱,也带来了很多的非议。非议的人觉得电影是风尘女子,小说诗歌是良家妇女。其实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多。所有的中国作家,特别是在上个世纪被其他民族知道,并不是因为你的文字,而是电影。”
  
  以他的经验,小说改成电影最好的尺寸就是不把握、不管,“如果是一个好导演,一开始就要信任他。”他说,冯小刚在媒体和电视上的形象和实际生活中完全不同,“他勤奋,勤于思考,不耻下问。”而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讨价还价”,“金钱是可以把一个良家妇女变成风尘女子的,接着你就没有工作可以做了。”
  
  最好的写作不是写作,是倾听
  
  在提问阶段,作家徐坤向刘震云发难,“你现在国内的奖得完了,国际上的奖被莫言得了,估计三十年之内你得不上了,那么你觉得还有什么能让你高兴,下半辈子活的动力是什么?”
  
  刘震云说:“库切和莫言在上面谈诺贝尔文学奖,就好像两个找到新娘的人对着光棍在谈洞房花烛夜的得与失,你让坐在下面的光棍弟兄情何以堪。”全场一片笑声,他话意一转,“问题是也许光棍弟兄不觉得这样的婚姻是他人生最终的目的。”
  
  “当然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一种解释,但是不在一棵葡萄树上吊死也可以是一种高尚的选择。”刘震云说,“其实就我来讲,写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文学的思考要有对象,这个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找,你的朋友可能都太繁忙,但是如果是你作品里的人物,肯定每天都在那里等你。最好的写作不是写作,是倾听。”
  
  (罗皓菱)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05/4704127.shtml

朱丽秋 发表于 2013-04-05 14:29

  
  @作家徐坤:库粉注意了:偷偷做个广告:下午3点中国现代文学馆,中澳作家作品朗诵会。您可听到铁凝的汉语、库切的英语、莫言的高密语、刘震云的河南语朗诵。共500个座位,先到先占。胆儿大能挤运气好的话可请库切和莫言签上名,记得带上身份证换同传耳机哦。(为免人多爆棚,此广告两小时后删除)-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191831565/zqpsmytn4
  
  @作家徐坤:莫言的演讲很诚挚很中肯他说,每个人写作的动力都不是为讨好评委和奖项,而是"追求光明惧怕黑暗的动力使然"。获奖对他无大影响,他不会有"诺奖嘴脸",该怎么写还怎么写。目前只想静心尽快回到书桌前写作。拜托媒体告诉大家,有事没事都别找他了,他不爱出来-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191831565/zqiDs3Lq6
  
  
  @作家徐坤:中澳文学论坛结语:库切和莫言同台出演,其他人都成打酱油的。73岁库切宝刀收鞘,十年前的获奖已淡如鸟粪;年方58新科状元莫言血气方刚,撒娇作痴抚慰众生,假装处在躲猫猫的严重不适之中。刘震云大师修炼成精,旱地拔葱,善于在凶悍险峻情境惊天而起,以通透犀利、高妙暗黑的智慧癫狂人类。-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191831565/zquFiv9Yk

贺维芳 发表于 2013-04-05 20:41

倾听

王宝泉 发表于 2013-04-07 19:47

文坛热门话题。:victory:

张北峰 发表于 2013-04-07 20:45

倾听大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