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的一封信 崇善
谈诗的一封信(2013-02-27 17:40:54)▼发稼给我的信甚多,我没有全部保存。一般来说,信都很简短,内容较杂,无话不谈。正儿八经谈创作的并不太多,在浏览中看到四年多之前的一封信,颇有点意思。今年,他出版了一本谈诗的专著,也不见得收进去。我将它在博客披露,如有可能,希望他在修订时补遗。这是我的建议,尚不知他的意见如何?
崇善兄:近好!
发来四首大作拜读,谢谢。我很喜欢这些诗章。你把人世间最珍贵的母爱和爱母之情,抒写得极富诗意,十分动人。我尤喜你非常讲究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四首诗,均严格押韵)。现在小孩子写诗,一般都不押韵,教他们写诗的老师自己写的诗也都不押韵,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如今写成人诗的年轻作者,包括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写诗也大部不押韵,这也是一个不好倾向。须知诗是韵文,它的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行、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我在宁波讲座中,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说小孩子写诗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要懂得押韵,不押韵是不对的。不向小孩子指出这一点,是语文老师的失职,属于误导。现将我那次讲话里有关押韵的部分,发如附件,请指正。
对不起,话扯远了,赶紧回到你的诗上来——
你的有些诗(句),仔细推敲起来,文字上似乎还可以打磨得更精粹些。以《云》这首为例。第一、第二句“云笼罩在妈妈的脸上/ 再大的风也吹不散它”,我总觉得对“云”的渲染太凝重了些。我不会修改得更贴切些。我曾想将“云”改为“云翳”,但这样又和下一句不够协调。第三句“看不清她可爱的脸庞”中的“可爱”,我以为欠妥,幼辈对长辈不宜用“可爱”,改作“慈爱”较好。第二节三、四行,读起来总觉有点不够顺畅,我曾想第四行改为“心中悬着解不开的疙瘩”,好像也不够理想。第三节首句“知道啦!知道啦!”有点突兀,若句首加一个感叹词“哦”(这句便成为:“哦,知道啦,知道啦!”)使之有一个思悟的过程,似更好些。这一节第三句我曾想改为:“她欣慰的笑终究会把阴云驱散”,这样在节奏上就多出了“一拍”。
旭东对这首诗的点评,将诗的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混为一谈了。你的诗是对天下母亲(母爱)的泛赞,能说是你歌颂的就绝对是自己的母亲吗?而旭东似乎正是这么理解的,你看他是这么评说的:“诗作表达了诗人虔诚的心,尤其是妈妈在童年时代给予诗人的爱与呵护——这也让诗人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旭东的文学评论还是比较严谨的,这里一不小心出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失误,有点可惜。你说呢?
随手击键,敲出如上一些话,权作与你作一次倾心短谈,不当乃至谬误处尚祈海涵则个。
简此,顺颂
暑安!
弟发稼 上
2008年8月1日下午于北京南方庄寓所
拜读!受益匪浅!:victory::victory:
受益匪浅!学习!
受益匪浅!学习!
欣赏,学习!
谢谢贵博披露拙函。
在我的评论文字中,评诗的分量比较大,除非无篇幅限制,在页码有限的专门谈诗的小册子里,像致你信那样的东东是不会收进去的,何况那信还谈及“敏感”的“押韵” 问题。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押韵的,以及不押韵的“无韵诗”,都有佳作在。人的审美趣味各异,这很正常。我是比较喜欢有韵诗的,但我自己也写无韵诗。我主张诗尽可能押韵(或大体押韵;较长的诗中间可换韵),但绝不笼统反对无韵诗,尤其不可以以韵害意。我于那年在宁波讲了自己的看法,竟然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个别人不仅对我揶揄有加,还施以非学术的人身攻击,令我惊诧不已。后来还有人荒唐地提出“儿童诗一定要押韵吗”这样的伪命题。真是匪夷所思。
顺便说说:
一、谢谢你(还有作家简平等)在那次“风波”中主持学术正义,为我仗义执言!(阁下有些用词可能不够委婉是有的啦)
二、不久前一本百年诗选,尽管“主编”我只是挂名,但选目是给我“审”过的,我看到攻击我的那位作者的作品,并未意气用事行使否决权,而是保留了;因为诗确实不错。
樊发稼 上 2013.02.28
崇善兄:本帖最后由 李绪绵 于 2013-3-1 23:03 编辑
谢谢贵博披露拙函。
在我的评论文字中,评诗的分量比较大,除非无篇幅限制,在页码有限的专门谈诗的小册子里,像致你信那样的东东是不会收进去的,何况那信还谈及“敏感”的“押韵” 问题。诗 ...
蝉亦戈 发表于 2013-2-28 19:06 ↶
现代诗歌可以没有押韵,而且,现代诗歌大部分没有押韵,没有押韵的现代诗歌也一样非常优美,倒是现代歌词,就讲究“韵”。
“须知诗是韵文,它的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行、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我在宁波讲座中,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说小孩子写诗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要懂得押韵,不押韵是不对的。不向小孩子指出这一点,是语文老师的失职,属于误导。”
学习,赞成。
不押韵“诗”作为新文学出现的一种文体,和传统的“诗”差别很大。这样写也会有佳作。已经有人提出这种文体应叫“随行”体,或叫“分行”体,或其他更好的名字。
新文学现在缺少一种真正为韵文存在的文体。这样作者也有了很多方便。但是,汉语的韵律、音乐性独特之美,是其他语言根本不会有的。好比,汉字独特的书法艺术,是在追求汉语文字的形态美,这是一门艺术。汉语韵律是追求汉语语音的音乐美,这也是一门艺术。
对汉语本身艺术性的追求的人越来越少。
不同的语词声音,语句形式给人的情感暗示是不一样的。比如,韵文尤其对儿童期秩序,完形等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读的“诗”压不押韵,无所谓。但是给孩子读的诗最好还是押韵。
“须知诗是韵文,它的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行、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我在宁波讲座中,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说小孩子写诗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要懂得押韵,不押韵是不对的。不向小孩子指出这一点,是语文老师的 ...
青山外 发表于 2013-3-2 00:44 ↶
:victory: :handshake
诗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百度百科
诗的本质不在于押不押韵,但押韵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押韵的诗读起来要比较好读一些。我在教孩子们写诗时,通常都要教他们怎样押韵。2008年,我主编的“绥阳宣传网”要推荐一批展示绥阳“中国诗乡”的诗作配赏析,我选了数十人的100多首诗作了赏析,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诗,新体诗、旧体诗,成人诗、儿童诗(甚至儿歌),明白诗、朦胧诗,押韵的诗、不押韵的诗……都有,各种形式都不乏好诗。诗人李发模是我的绥阳老乡,去年我写了本《李发模短诗百首赏析》,于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16开27印张,400多页,所选的诗歌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但都是佳作。我自己写的诗,几乎是首首押韵的。近几年发了一批旧体诗词,那就不但要押韵,还得符合平仄、对仗等规则,但我很喜欢这些规则,我的每一首旧体诗词在平仄和对仗上都是严格要求的,因为如果不按这些规则写出来的诗,总觉得读起来不那么顺畅,缺点乐感。有的朋友不以为然,说那是禁锢人的,应该扬弃,我说这种规则能存在上千年,是经过多少诗人、音乐家总结出来的,不能轻易否定,最好是你玩得了便玩,玩不了就不要玩。诗人叶文福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叶文福诗词选》,书前是他的一篇长达3万多字的自序《散谈诗、诗人、格律、格律诗》,对新体诗和旧体诗词的押韵和诗歌的音乐美也谈得很多,很透彻,读了很受启发。
我是一个两面派,押不押韵我都爱。关键写诗要像诗,缺了真情没人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