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0-31 17:37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倪亮)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2-11-2 21:28 编辑

按:瑞安市报告文学家协会准备由国内出版社出版采写部分获“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的人员的新集子,小倪分工负责采写本人的稿子,他这个初稿刚刚发过来,我先转发在此,征求意见。敬请朋友们从内容准确性到文字推敲都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征求意见稿)

                                                                                 倪亮

     多年前,他如一只迁徙的鹤,从乐清飞到瑞安,筑巢生息。
     后来,他如一只云游的鹤,率领剧团四处奔波演出……
     如今,他将自已修炼成鹤,仙风道骨,默守静土,笔耕不辍……
     窗外,月已西斜,他依然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埋头写作。久经沧桑的脸庞,宁静安祥。那穿着白衬衫的背影,一动不动,恰似一抹高古的鹤之影。
     几步外,斗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文友赠送的嵌字联:
     立艺林声振玉,
     谦文苑笔生花。
     这位如鹤的古稀老者,便是——张鹤鸣,笔名双羽。
     在文学艺术的碧空中,他凭借二翼飞翔,一翼戏剧,一翼寓言,洒下一路清音……

                                                展翅飞翔——
                                                       从拉大幕到好编剧


        爱好,有时可开启一个世界。
     1962年,22岁的张鹤鸣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瑞安中学执教。为丰富校园生活,张鹤鸣时常写些校园剧让学生们演出,时日一久,“瑞中小张老师会写戏”的消息不胫而走。
      1970年,瑞安越剧团急需一位专业编剧。这时,“瑞中小张老师”进入县领导的视野。闻讯后,张鹤鸣再三推却:“让我写自娱自乐的小剧本可以,叫我写专业的越剧大戏,勉为其难了!”可领导爱才心切不肯松口,张鹤鸣只得诚惶诚恐地调进越剧团。从零开始,从头学起,拉大幕、抄字幕、打幻灯,一有空就躲在幕后面看演出,仔细琢磨唱词唱段,抑或找来工具书熟记越剧的韵脚,……然而,时值十年浩劫,神州暗哑,一个青年纵使满怀豪情又如何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但张鹤鸣没有沉沦,坚信风雨终会过去,默默地学习着、思考着、积蓄着……
      文革结束,女子越剧重新恢复名誉,张鹤鸣立即投入艰辛的创作当中。然而,艺术创作之路,从来充满艰辛、坎坷与荆棘,张鹤鸣又岂能从容避开?在创作历程中,他甚至遭遇了人生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光:
      那段时日,他正在创作两台节目:一是帮瑞安文化馆写一台节目参加温州大汇演,二是为剧团创作大型戏曲新剧目。当时,其妻洪善新正随瑞安曲艺团到温州巡演,2个孩子都交给张鹤鸣看管。写剧本,他常忘了时间,孩子们喊饿才搁笔外出买几个馒头,凑合吃一顿。初稿完成时,张鹤鸣急着回团排戏,决定把女儿交给妻子照顾。这天晚上,二女儿张倩突然高烧,身上出现数不清的红疙瘩。张鹤鸣以为是蚊子咬的,喂了退烧药,并未在意。次晨,在去温州途中,张倩突然后鼻腔大出血,怎么也止不住,鲜血洒了张鹤鸣一身。好不容易颠簸到温州,张鹤鸣急忙找到妻子,一起送孩子到温州第三医院抢救——诊断结果,暴发型血小板减少症,立即抢救!然而,在输血3000毫升后,鼻血依然止不住,年轻的医护人员都慌了。这时,周边三家医院的名医纷纷赶来会诊,众人心头又燃起希望。谁知,会诊结果却出人意料:回天乏术,放弃救治。张鹤鸣痛不欲生,泪如泉涌:活生生的孩子给自己养了不到一个月,竟成这样了?泪水感动了医护人员,新一轮抢救开始了……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后鼻腔做了特殊手术,小张倩总算抢救过来了,但危险期没有过。张鹤鸣一手为孩子输氧,一手写新戏提纲……
      终于熬到出院了,谁知祸不单行。张倩因大量输血感染了乙肝,洪善新与大女儿也被传染病倒了。张鹤鸣一边照顾3个病号,一边赶写剧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张鹤鸣顺利完成任务,并与黄树堂合作创作出大型戏曲剧本《玉蝶奇传》。而后,他一鼓作气,又合作创作出了《神莲》等一系列大型戏曲剧本……
这些剧目一演出,便轰动一时,并先后成为团里的品牌戏、吃饭戏,演到哪儿红到哪儿,一年最多演出达518场。剧团上下对他树起大拇指,张鹤鸣这才松了一口气,在此期间,他已经创作和整理改编了大型戏曲剧本20来本。他完成了从“拉大幕”到“优秀编剧”的人生嬗变。

                                                 鹤鸣九皋——
                                                        从小县城到中南海


        艺无止境。
     张鹤鸣不知足,整天冥思苦想:能不能创造出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剧本?
     一天,洪善新看完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连环画后,说:这篇童话真感人,能不能搬上舞台啊?张鹤鸣眼睛一亮,思潮翻滚,作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决定:将这篇经典外国童话搬上中国越剧舞台,开拓越剧题材,创出一条新路!
     然而,创新之路从不平坦。当根据《海的女儿》改编的《海国公主》剧本熬出来,刚一亮相,剧团中便形成两大“阵营”,有些人极为喜欢,有些人大力反对。
     反对者的理由是:
     1.  越剧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海》剧是悲剧,谁来买你的票?
     2.《海》剧的主角是小公主,让一个尚未转正的小学员饰演一号人物,能站稳戏台板?
     3.电影《海的女儿》刚放映过,没多少人看,戏剧能演得过电影?
     4. 全国戏剧界(包括上海越剧院)没人敢演外国戏,小小的县级剧团也想第一个吃螃蟹?当心螃蟹咬你!
     这些理由条条致命,招招见血封喉。《海》剧就像一根导火线,把剧团累积多年的问题全部爆发出来……这是创新与守旧的较量,开拓与保守的搏斗。一时沸沸扬扬,甚嚣尘上!
     瑞安文化局局长徐胜东了解情况后,派员到剧团进行民意测评,要求大家认真填写剧团主要负责人的推荐名单。结果,张鹤鸣票数最集中,剧团书记李国善得票也不错。开拓创新的局领导决定任命张鹤鸣为团长,李国善为书记,姜锦华为副团长(被人们戏称为“三驾马车”)。一向淡泊名利的张鹤鸣,为了戏剧艺术事业当即表态:决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义无反顾,破釜沉舟,一定要为剧团开创新辉煌!
     开弓没有回头箭。班子组建好后,张鹤鸣立即拨乱反正,恢复了一系列原先由他制定并行之有效却又被前任团长否定的规章制度。紧接着,他力排众议,安排《海国公主》剧目上马,特聘温州艺术研究所杨轲为导演。然后分配角色、制作服装、布景……在率团四处演出的繁忙工作中,甚至在江苏巡演时,气温骤降,《海国公主》在零下7、8度的环境中仍然有条不紊地排练着。张鹤鸣心中憋着一股气,艺术感觉告诉他,这戏一定能红,然而能火到什么程度,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海》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后退没有出路……
     苦心人,天不负。1985年,《海国公主》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作为开台戏推出,立时引起轰动。除剧本、导演、主演、舞美设计获一等奖外,还有音乐设计、服装、道具等项目同时获奖,总共荣获18项大奖……评委、观众一致叫好,反响十分强烈。此后,喜讯频传。该剧赴上海演出,又引起轰动。继而被省文化厅推荐赴京进怀仁堂演出,又受到中央领导与首都观众高度赞扬。北京电视台特地录像多次播放,接着各大媒体纷至沓来,丹麦大使馆也上门联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为《海》剧举行了研讨会……
    《海国公主》火了,瑞安越剧团火了,小县城瑞安火了!
     瑞安越剧团不仅征服了全国一大批戏迷,而且惊动了上海越剧院的前辈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金彩风、范瑞娟、尹桂芳等各大流派创始人几乎全体前来观摩指导。袁雪芬院长三次来看望演职员,盛赞瑞安越剧团:“小团创大业,茅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艺术竟拥有如此的魔力!她让一个小县城的一个小剧团,走进了中南海,走进了怀仁堂,走进了中央领导的视线,也走进了无数戏迷的心田。在这场博弈中,与其说张鹤鸣赢了,不如说不断创新的精神胜利了!在他担任编剧和团长期间,还曾经不遗余力地为陶慧敏等青年演员的成长铺路架桥,帮助陶慧敏完成人生最关键的几个转折,使她终于成为影视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1987年,张鹤鸣在连续5年被评为瑞安市、温州市劳模的基础上,终于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评为浙江省劳模。
     此后,张鹤鸣先后担任瑞安市文化局副局长,瑞安市文联主席。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中,他对戏剧的喜爱从未更改。1996年,张鹤鸣应邀为瑞安市文化馆创作了寓言体戏剧小品《一媳三婆》,该小品一路过关斩将,勇夺温州市、浙江省、华东地区会演第一名,并在全国第七届群星奖大赛中一举夺魁,此后又荣获了曹禺戏剧文学奖。1997年,应温州市鹿城区文化馆邀请,张鹤鸣创作了寓言体戏剧小品《喉蛙的故事》,该小品杀入全国总决赛,再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展演,荣获优秀节目奖。1998年,应瑞安市文化馆邀请,张鹤鸣创作的寓言体戏剧小品《邻家妹子》,又一次荣获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奖。能夺一次,已属不易,张鹤鸣先后3次勇夺,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惊羡的殊荣!

                                               长鸣幼和——
                                                      为了恩师转攻寓言


       一份情有时可改变一个人。
    按常理,随着影视兴起,身为剧作家的张鹤鸣完全有可能在影视文学中闯出一条路来。毕竟,戏曲与影视,原本都属于戏剧。早年,他也曾与人合作写过电视剧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映,然而张鹤鸣却拐上了另一条路——寓言,只因一种情,一个人——他的恩师金江。
    1955年,张鹤鸣刚进温州二中时,金江是他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时时鼓励与激赏张鹤鸣,并常将他的作文当作范文推荐给同学。一年寒假,大雪纷飞,金江还特地大老远赶到乐清大荆张鹤鸣的故乡家访……恩师的鼓励与关怀,张鹤鸣始终铭记在心。1957年,金江含冤受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人们见到他,唯恐避之不及,而张鹤鸣却依然恭恭敬敬地喊他老师,在金江的书籍下架前,张鹤鸣省扣小伙食费,去书店买了几十本金江寓言,准备回乡时作为扫盲的教材,金江知道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俩一直保持联络,师生情谊历久弥坚。
    时隔数十年,见弟子在戏剧领域取得佳绩,金江自然十分高兴,他时常鼓励张鹤鸣有空多写写寓言。金江不仅是高中语文老师,还是一位杰出的寓言作家,曾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文坛五十杰”之一,出版寓言作品集60余种。1992年,金江先生70华诞,少年儿童出版社特地出版《金江寓言集》;中国寓言研究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温州市文联联合在温州举行了“金江寓言研讨会”。
    张鹤鸣是重情重义之人,面对恩师,他永远像个孩子。虽以往也写点寓言,可白发苍苍的恩师劝导再三,他内心惴惴不安了:若不拿点成果出来,对不起老师啊!于是,他开始默默地转攻寓言文学,一篇又一篇,一辑又一辑……
    1996年,张鹤鸣的第一本寓言集《刚长腿的小蝌蚪》出版,金江欣然为其作序,大加鼓励。为感谢恩师盛情,精益求精的张鹤鸣又开始在寓言文学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他将寓言与戏剧结合,将寓言与童话结合,将寓言与校园故事结合……先后创作出版了《老猪减肥》、《醉井》、《喉蛙公主》、《角马公主》、《绿叶对根的倾诉》、《老狼跳崖》等一系寓言专著。
    2007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五家单位在瑞安举办“张鹤鸣寓言作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作家震惊了——一个小城市居然有一位作家写了这么多寓言作品,并且进行了如此大胆的探索。中国寓言文研究会会长樊发稼感慨道:别人都感觉我工作认真踏实,可我感觉自己太官僚主义了,居然没早点发现瑞安的张鹤鸣先生啊!研讨会上,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张鹤鸣的寓言创作,并指出——《醉井》突破了伊索寓言的创作模式,同时赞扬《喉蛙公主》是中国第一部寓言剧选集。此后,《喉蛙公主》夺得全国四年一届的金骆驼奖最高奖——创作一等奖(全国仅2人获此殊荣)。(在今年揭晓的第五届金骆驼奖评比中,他的寓言集《老狼跳崖》再次荣获最高奖——创作一等奖。(全国仅4人获此殊荣))
     在2007年的研讨会上,张鹤鸣终于向恩师递交了自己的答卷,他把学生献给自己的鲜花转献给了自己的恩师。垂暮之年的金江笑了,那一刻,张鹤鸣感觉自己特别欣慰。
     2008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在瑞安召开,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6家单位再度为张鹤鸣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在张鹤鸣和他的团队的推动下,中国第一个寓言大市落户瑞安,八大寓言创作基地在瑞安建立。
     2009年,为表彰张鹤鸣在戏剧寓言创作方面的开拓精神,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研究批准设立张鹤鸣戏剧寓言奖,两年一届,作为中国单篇戏剧寓言的最高奖。
     截止目前,在中国寓言文学界,以作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奖项只有两项:一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二是其恩师——新中国寓言开篇人金江先生的——金江寓言文学奖,系全国单篇寓言最高奖。
师徒二人,留名寓坛,不失为一段瓯越趣谈,文坛佳话。

                                               群鹤飞舞——
                                                      古老文体后继有人


       寓言。
     寓寄托于微言。
     中国是寓言文学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寓言便开始盛行。在诸子百家中,常见寓言,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唐代的柳宗元,明代的温州乡贤刘伯温(刘基)亦是寓言大家。近当代作家叶圣陶、冯雪峰、冰心、张天翼等都曾创作过大量的寓言。
     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近寓言,创作寓言?如何让这种古老的文体焕发青春?如何让孩子们的心灵接受到优秀寓言的滋养?……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当代寓言作家们的心头。
     自张鹤鸣担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并分管全国大赛后,又开始探索了。他希望用各种赛事扩大中国寓言文学的影响,激励更多人参与,发现苗子,培养后学……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全国,第二届张鹤鸣戏剧寓言奖参赛人数比上届翻了几番,他开创的短剧新文体——“代言体”——已经得到广大寓言作家和中小学生 的喜爱和响应,参赛的稿件超过百万字。这种新文体特别适合在中小学校推广普及,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瑞安——他夫妻俩退休后创办了双羽文艺创作培训学校,在教授孩子们写作和阅读之余,鼓励他们多写寓言作品,参加各项大赛,因而使瑞安涌现了一大批寓言小作家。
     在全国——他出资设立2项全国赛事,又说服亲友出资设立3项赛事,激励更多的人走近寓言,参与寓言创作。
     该5项赛事,每届花费金额达四五十万元。出钱又出力,忙前又忙后,一些昔日的大学同窗都看不下去了:“同学们早就息下来了,你还这么忙干啥?还出钱办赛事,你傻不傻呀?用这钱出去旅旅游,度度假,多好!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张鹤鸣笑着,他依然乐此不疲。他憧憬着能有更多的孩子、青年接受着寓言的哺育与滋养……
     在张鹤鸣等寓言作家的推动下,近几年来,通过该5项赛事获奖的人数已达数千人,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国外部分高校。大赛影响人数,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之众。“的确,获奖者未来不一定长期从事寓言创作,但是,他们一定记得生命中的某几天某段日子,曾为寓言痴狂,曾被寓言滋养。这便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福音。”
    如今,年逾古稀的张鹤鸣依然忙碌,除教学与杂事外,忙得最多的便是寓言文学的赛事和创作。每天清晨,他7点起床,吃完早点,便坐在电脑前工作;午饭后睡上1小时,又坐在电脑前了;晚饭后,他会在电脑前一直忙碌到深夜12点……今年,因出版商之约,他又有9部书即将出版,其中4部是个人专著,还有5部是获奖作品选。他说,编辑过程中,特别得到桂剑雄等寓言作家的帮助,否则,真的忙不过来。
    采访结束时,我又一次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提醒道:“张老师,保重身体,别太累了。”张鹤鸣先生抬头看了看我,轻笑道:“唉!小倪啊!我的黄金时段在‘文革’中丢了10多年,现在创作的大环境好,想写的东西还很多,就是时间不够用啊,要快马加鞭了,光是寓言素材已列好标题的还有500多个,一直没空写啊,等写完了又会跳出来更多……”
    我突然很想哭,急急地辞行,一出张宅,两滴泪便不可抑制地滑落下来。
    抬头处,明月高悬,月华如水。
    隐隐中,似有一只白鹤从空中掠过,高洁美好,鸣声清远……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2-10-31 17:59

:hug:

文灿 发表于 2012-10-31 19:24

感人肺腑!倪老师写得太棒了!:)

赵群智 发表于 2012-10-31 19:52

真实,感人!好!:victory::victory:

倪亮 发表于 2012-10-31 19:52

谢谢文灿老师的鼓励,请多提宝贵意见。

另有一点请教论坛内各位前辈方家,有个数据如何写可能更对更好?
在张鹤鸣等寓言作家的推动下,近几年来,通过该5项赛事获奖的人数已达数千人,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国外部分高校。大赛影响人数,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之众。
这是张鹤鸣老师改动的,他是谦逊之人。我个人以为,5项大赛影响的人数绝不止此。
理由1:什么叫影响?个人以为,影响不能仅算作参赛者,知道这消息的,想参赛的,应该也是吧!
理由2:以我家例近一小学为例,该校学生2000多人,获奖亦不过几十篇吧,但是,我个人相信该校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都知道相关的寓言大赛。
我是媒体出身,数据当然要客观,不过太客气也不好吧:lol因为这也有关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声誉问题。个人主张,对自己的东东要谦逊,对关系团体的东东不能谦逊:D
另,媒体界有一种常见“影响力”的测算方式:比如,报纸订户为10万份,但他们一定说影响50万人,理由是一般而言,一份报纸会有5个人先后看到。你说没道理吗?俺感觉,很有道理,:lol
对张老师,我一直执弟子礼。对老师,不能顶嘴的,我说不过他。
所以,想听听各位前辈方家的意见,瑞安小倪鞠躬了,谢谢了!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0-31 20:59

小倪:此稿还在修改,迟些使用。谢谢!

谢尚江 发表于 2012-10-31 22:39

感人,倪兄神笔!

提点小建议

1、越剧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海》剧是悲剧,谁来买你的票?
     2、《海》剧的主角是小公主,让一个尚未转正的小学员饰演一号人物,能站稳戏台板?
     3、电影《海的女儿》刚放映过,没多少人看,戏剧能演得过电影?
     4、全国戏剧界(包括上海越剧院)没人敢演外国戏,小小的县级剧团也想第一个吃螃蟹?当心螃蟹咬你!
阿拉伯数字后面的标点用小圆点,而不是顿号,中文数字后才用顿号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0-31 22:40

小倪:再考虑一下,是不是需要写上“此稿借用了叶坪先生的题目”?

倪亮 发表于 2012-10-31 22:54

谢谢二位,
同意,改正。
该题目,我可以在文末作者简介中提及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0-31 23:10

小倪:你可以点击“编辑”直接在论坛上修改,定稿后再下载使用,就比较放心了。

贺维芳 发表于 2012-10-31 23:12

真实、感人,写得真好!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1-01 01:01

小亮子不愧是记者出身,写得好!:victory::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12-11-01 06:53

小倪:此稿还在修改,迟些使用。谢谢!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0-31 20:59

先睹为快:victory: :lol

张北峰 发表于 2012-11-01 09:58

事实感人,写得精彩!
张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模、两次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最高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研究批准设立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等一系列大奖和殊荣让人惊叹仰慕!德艺双馨,为人师表!:victory:

谢尚江 发表于 2012-11-01 11:24

德艺双馨,实至名归!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4

:hug: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2-10-31 17:59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4

感人肺腑!倪老师写得太棒了!:)
文灿 发表于 2012-10-31 19:24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5

真实,感人!好!:victory::victory:
赵群智 发表于 2012-10-31 19:52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6

感人,倪兄神笔!

提点小建议

1、越剧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海》剧是悲剧,谁来买你的票?
     2、《海》剧的主角是小公主,让一个尚未转正的小学员饰演一号人物,能站稳戏台板?
     3、电影《海的女儿》 ...
谢尚江 发表于 2012-10-31 22:39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6

谢谢二位,
同意,改正。
该题目,我可以在文末作者简介中提及
倪亮 发表于 2012-10-31 22:54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2-11-1 22:28 编辑


:handshake最好还是换一个题目吧。元芳,你怎么看?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8

真实、感人,写得真好!
贺维芳 发表于 2012-10-31 23:12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29

小亮子不愧是记者出身,写得好!:victory::handshake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1-1 01:01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30


先睹为快:victory: :lol
蝉亦戈 发表于 2012-11-1 06:53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30

事实感人,写得精彩!
张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模、两次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最高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研究批准设立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等一系列大奖和 ...
张北峰 发表于 2012-11-1 09:58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1 22:30

德艺双馨,实至名归!
谢尚江 发表于 2012-11-1 11:24

:handshake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1-02 07:20

:victory::victory: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2 07:55

:victory::victory: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1-2 07:20

:handshake

张鹤鸣 发表于 2012-11-02 07:58

小倪:如果没有其他意见,就另外拟个题目,定稿上交吧!

邹海鹏 发表于 2012-11-02 10:04

感动中,学习中:)